第三章 国际分工
小资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区别
IMF的角色是核数师,工作是记录各国之间的贸 易数字,和各国间的债务,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 政策。WB则主要提供长期贷款,工作类似投资银行 ,向公司、个人或政府发行债券,将所得款项借予受 助国。 IMF的成立目的是要稳定各国的货币,以及监察 外汇市场。由于IMF不是银行,它不会放款。然而, IMF有储备金,供国家借用,以在短时间内稳定货币 ;做法类似在往来户口中透支。所借款项必须于5年内 清还。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分工是一个社会范畴 1、最早的自然分工 :按性别、年龄 2、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 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阶 层的出现 3、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小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 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 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 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 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 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 都先后在国外活动。
4.外包(Outsourcing) • 1.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 • 2.非核心工作从在岸服务到离岸外包
小资料
• 曾经担任国产ARJ21支线飞机副总设计师的周 济生透露,大飞机制造零部件中最起码有50% 以上需要对外招标。“这其中包括了飞机的发 动机、大部分的机载设备和系统。” • 我国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 支线飞机———ARJ系列飞机项目就有19个全 球合作商,其中的关键系统———发动机系统) 合作商选择了美国的GE公司。而作为ARJ系 列飞机的一款,ARJ21-700整架飞机的生产分 工,是由中国、巴西、西班牙、比利时和智利 等国家的供应商共同完成的。
六、国际生产关系影响着 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 国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 料的所有制形式,各个国 家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交 换和消费中的关系,其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 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
七、经济体制与政策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 经济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 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国内产业政策等 返回
美国人用一万美元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 其中各支出部分如下:单位(美元)
韩国装 配工人 日本零 件制造 商 德国设 计师 台湾新 加零部 件 英国广 告商 通用汽 车公司 银行保 险公司
3000
1750
700
400
250
4000
5.网状型
特点: (1)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在投资过程中,充 分考虑东道国本身的比较优势和特长。 (2)通过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 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 管理和信息等交 易活动。 (3)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 的进行的。 (4)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 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 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 (5)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各种分工的效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
作业
• 考察一种商品,它都包含 了那些国家的劳动?体会 各国之间的分工
3、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
工业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 • 背景:第二次产业革命。 • 特点: (1)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亚非拉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背景 • 第三次产业革命; • 跨国公司兴起; • 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 • 90年代后,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 市场经济成为主流 • 世界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
• 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 (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 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 等。 • 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 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 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 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
• • • • 1.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决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 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 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张力
• • • 1.人口分布 2.生产规模 3.市场发育度
四、交通和通讯业影响一个国家对国 际分工的参与度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定形式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自然条件: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大小等 •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不是绝对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总数量 分支机 构 4万家 25万家
涉及国家 直接投 和地区 资总额 160多个
占世界贸 易比重
美、英跨国公司 占本国贸易比重 80-90%
2.6万亿 50-60%
五、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 发展的重要条件
•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结 合 使国际分工固定化和组织化
•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国公司的要素
• 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 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 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 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 经营; • 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 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 标; • 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 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 出现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分工 背景:地理大发现
2、发展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形成了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国际分工 • 背景:第一次产业革命 • 特点: • (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 了物质基础。 •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 (3)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
二、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2.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 (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 (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 3.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 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 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 分工的营造者。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 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 影响也最大。它们内部的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 工。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国际分工 (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战前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 2.水平国际分工 (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战后 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 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 ②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混合国际分工 (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