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

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

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

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

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

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

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

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

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

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

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

”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

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

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

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

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五)玉器的制作与加工技术
红山文化的制玉技术是从查海-兴隆洼文化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

查海-兴隆洼文化的玉器均通体抛光,并且已出现单面钻成的小孔和两面对钻而成的长孔两种钻孔式样。

红山文化时期,制玉技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在玉器加工时,工匠充分利用了岫玉硬度较低、透明度较好的自然属性,形成了注重玉材自然属性发挥的艺术风格。

良渚玉器所用的玉材硬度比岫玉高,因此玉器加工也需要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以石英砂等为介质的片状硬性物体带动的钻切割和线状柔性物体线切割的痕迹多有发现。

有学者认为良渚玉工已掌握了从两面同时钻进的技术。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装饰艺术杰出成就的代表,如何在硬度如此之高的玉材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纹饰,至今仍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良渚玉器另一个特点是组装、镶嵌技术发达。

组装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端、提手等用榫卯贯穿等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镶嵌是将很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圈足、提手之类的玉件用髹漆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

(六)玉器的风格
红山文化玉器以装饰品为主;器形简约流畅;因材造型,动物形象等注重整体性和神似;总体风格浑厚、朴实、豪放,呈现一种与大自然相符合、统一的风貌。

良渚文化玉器中以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为主:器形规整,构图严谨。

追求对称;花纹精细,且大量使用;总体风格威严、神秘、考究,体现礼制的威严与宗教的神秘。

(七)玉器出土的遗迹单位
红山文化中出土玉器的遗迹单位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大中型墓葬与祭坛相结合的综合性遗址,以牛河梁遗址群为代表;
2.墓葬,以凌源三官甸子墓地、胡头沟积石冢墓葬等为代表:
3.祭坛,以喀左东山嘴遗址等为代表;
4.遗址,以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等为代表。

良渚文化中出土玉器的遗址单位有以下几种:
1.大中型墓葬与祭坛结合的综合性遗址,以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等为代表。

2.墓葬,以反山基地、寺墩基地等为代表。

3.玉器加工作坊,以丁沙地遗址为代表。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的分布比较广泛,遗址内玉器的出土较为平均。

良渚文化玉器的分布则较为集中,大量玉器出土于重点遗址。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文化的墓葬中都出现了玉殓葬现象。

红山文化的玉殓莽现象以牛河梁遗址群最为典型。

在牛河梁遗址群4个地点发掘的6l座墓葬中,83.9%的有随葬品的墓只随葬玉器。

在大中型墓葬中,规模较大的仅用玉器随葬,规模较小的却拥有包括玉器、陶器、石器在内的随葬品;小型墓葬中一般不见随葬品。

随葬玉器的多少与墓的规模不成正比。

如牛河梁遗址群第二地点ZlM21随葬的玉器多达20余件,为目前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座,但该墓位于冢的偏南一侧,不在冢的中心部位,墓葬的规模也远不及中心大墓。

此外各墓中随葬的玉器以装饰品为主,数量较少,大部分可能就是死者生前所用之物。

随葬玉器组合常有变化,时有形制不同的器物出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