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备急救知识与方法大全

必备急救知识与方法大全

日常急救知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冷静谨慎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不同情况的分辨能力及实际采取措施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急救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优秀思想品德,提高自我素质。

2.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留意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1.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2.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生亲身参与与练习相结合。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的教学课件。

(2)外出血处理的教学课件。

(3)用于急救操作练习的急救模型。

2.学生准备: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有关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板书:二、急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

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板书:1."120"紧急呼救教师:对,面对这些紧急情况,千万不要慌张,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电话拨通后,急救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在这段时间内,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我们来一起看下面的内容。

(播放教学课件)文字内容:1.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第一步,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第二步,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第三步,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同步画面:人工呼吸操作方法的录像资料。

文字内容: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5~20次。

如果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并且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挤压时,救护者需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

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4~5次心脏挤压,如此反复进行。

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有效。

同步画面: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录像。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的录像来实际做一做。

(教师取出急救模型。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练习。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必要时亲自示范动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板书:3.出血和止血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学生1:立即在伤口涂上红药水,然后用纱布包扎好。

学生2: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就可以了。

学生3:碰破的地方血液会自行凝固,不用管它,过几天就长好了。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教师: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

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

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学生: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教师:那么你能据此对外出血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情况。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是毛细血管出血。

同学们先回想一下,毛细血管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呢?学生:管腔最小,管壁最薄,血流速度也最慢。

教师:那么同学们预想一下,如果毛细血管出血,情况会如何呢?学生:血液流得很慢,容易止血。

教师:同学们的思路非常好。

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思路,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学生1:静脉血是从全身多处流回心脏的血液,一般含氧气量少,呈暗红色。

静脉血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血流速度较快。

因此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学生2:动脉血是从心脏输往全身各处的血液,一般含有丰富的氧气,呈鲜红色,动脉血管管壁厚、管腔较小,血流速度最快,因此,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若不及时止血,患者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语言内容:一般伤口较小、出血不多的损伤多为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

这时,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要拨打电话"120",紧急呼救。

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同步画面:外出血的处理方法的录像资料。

语言内容:用手指、止血带等压迫止血时,应该注意止血的位置。

静脉出血时应在远心端止血,动脉出血时则应在近心端止血。

同步动画内容:动、静脉血各自的血流方向及出血位置与止血位置关系的示意动画。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巩固练习]一、看谁选得对1.当遇到某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B.在急救车到达前,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C.如患者有外出血,还应采取止血措施D.什么也不做,等待别人来处理(假设当时只有你在现场)答案: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B.针对不同的出血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止血方法C.不论哪种出血类型,止血的方法都一样D.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首先要拨打电话"120",紧急呼救,同时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答案:C二、观察与思考3.当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则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急救?答案:(1)将中毒者从中毒环境内抢救出来,迅速转移到清新空气中;(2)拨打"120"急救电话;(3)若中毒者呼吸微弱甚至停止,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心跳停止,就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板书设计二、急救1."120"紧急呼救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1)内出血●活动与探究活动题目:绘制周围医疗机构的所在位置图。

活动提示:可以参考所在城市、县、镇的地图,找出自己家和邻近的诊所、医院的所在地,然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重画并放大。

活动结果:绘制一份清楚详细的医疗机构所在位置图,并找出你居住的地点到达医疗机构的最佳路线。

板书:1、人工呼吸2、胸外心脏挤压3、止血4、煤气中毒急救省政协委员湘雅医院刘慧霞教授建议,急救知识应列入中小学生教科书。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福建一位老板的儿子小林(化名)在长沙某高校读书,打篮球时意外猝死,湘雅医院抢救时,这位老板说,‘医生,只要能救好我儿子,我愿出一千万给你!’后来,因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抢救无效而亡!”今日,湘雅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医疗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李湘民副教授介绍说,当猝死发生后,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心肺复苏或能挽救生命,悲剧即可避免。

小林在长沙某高校读大学,父亲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老板,家产过亿。

前段时间,小林和两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球场打篮球,突然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

同学见状,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好,后来找到老师,然后才拨打120。

后来,小林被紧急送到湘雅医院,经过3天的抢救,终因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抢救无效死亡。

“小林的父亲从福建赶过来,流着眼泪说,只要能救好他儿子,他愿意出一千万……”李湘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如果当时小林的同学有一点急救常识,懂得心肺复苏技能,悲剧或许能够避免。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一个人在6小时内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李湘民说,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最高可达54%;如果心跳停止后10分钟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仅为1%。

“4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极为渺茫。

“像小林这种情况,抢救时,心跳显然已经超过了10分钟。

”李湘民说,当时医院专家组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小林的呼吸也恢复了过来,但心跳没有恢复过来,最终导致脑死亡,宣布不治。

造成猝死的原因,小林可能有潜在的心脏病;其次,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像小林这种情况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很常见!今日中午,记者来到烈士公园、长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结果没发现一处关于急救的设施、设备,记者随机对32名市民进行调查,结果只有2人知道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获得途径一个是通过网络,一个是参加了本报和省红十字会举办的“身边的急救员”培训。

刘慧霞介绍,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

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急救复苏技术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技能,日本是亚洲地区急救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

目前我国这项工作极为薄弱,绝大多数中学没有专门的急救课程,更没有在民众中专门开展心肺复苏术的教育。

“其实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徒手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简单易学易行,只要经过理论培训和人体模型的模拟练习,几乎所有参加培训的人都能很好地掌握急救技巧。

”李湘民说。

一双手或能救一条命,让急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不久前,我从意大利准备回国,一位乘客在机场突然心脏病复发,意大利机一位场普通的工作人员马上开展有条不紊的心肺复苏急救行动,乘客转危为安。

”刘慧霞说这件事她感触很深。

在欧美发达国家,非医务人员构成了院前急救队伍的主体,对于特殊行业人员如消防员、警察、娱乐休闲场所的服务人员等,更是其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