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抗日战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抗日战争】【目录】第五章,1900-1945年间世界痛苦转型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②侵华。

2.中国政局的变化。

①国民党。

②中共。

③民主党派。

④人民。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

①全面战争爆发。

②正面战场。

③敌后战场。

④国际战场。

⑤日本的殖民统治。

⑥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⑦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

⑧国民政府继续抗日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努力。

1】参与反法西斯同盟。

2】废除不平等条约。

3】中国军队出国作战。

4】参加国际会议。

⑩抗战胜利意义。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局部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所以,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

日本侵华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31年是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是掩护占领东北,1933年是热河,1935年是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是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都是积极抗战的,此后就是保存实力。

但是,在国际上争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加强了,参加开罗会议是一个高潮。

豫湘桂战役的惨败,使国民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声望大幅降低。

中共的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扩大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扩大中共控制的势力范围,把日军孤立在城镇据点,随时准备反攻。

国共合作领导抗日,发动了全国人民参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敌。

同时,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人民支援下,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1.九一八事变和日本逐步扩大侵华。

①原因。

1】军国主义传统。

2】称霸世界计划——大陆政策。

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3】大危机打击沉重,转移国内矛盾,国内市场狭小,转嫁危机。

4】中国内战,造成东北空虚。

5】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

政策:独裁;扩军备战;《基本国策纲要》。

建立原因:封建性军事性传统;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军部法西斯势力推动——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

②侵华。

1】九一八事变。

经过。

1931年,沈阳。

半年之间占领整个东北。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正式成立。

溥仪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长春),年号“大同”。

影响。

A.中国东北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增强了日本的实力,刺激了日本进一步扩张的欲望。

B.东北人民开始抗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D.国民党为了应付民众舆论,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剿共,连续发动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E.国民党开始分化出抵抗派。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寸土不让,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1932年宋庆龄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

东北军奋起还击,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

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与装备先进的日军拼死肉搏,使喜峰口失而复得。

1933年冯玉祥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要求抗日。

F.国际联盟派出代表调查九一八事变,主张国际共管,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2】热河事变。

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蚕食,觊觎华北门户。

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3】华北事变。

经过。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

1935年1月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

7月,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

11月,土肥原贤二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通县成立脱离南京中央政府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2月18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

影响。

A.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C.华北事变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1936年9月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反蒋抗日”的总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D.华北事变促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急剧分化,在此影响下发生的西安事变,反映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在对日政策上发生分歧,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英派和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

E.华北事变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

2.中国政局的变化。

①国民党。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分化出抵抗派;出现亲日派。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1】原因。

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主要矛盾。

人民抗日运动高涨。

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建立局部统一战线。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过程。

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扣留了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3】影响。

西安事变后停止了内战,初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为准备抗日争取了时间。

②中共。

打出抗日旗帜;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背景。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热河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运动高涨,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共产国际七大召开,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国共政策发生转变。

中间党派要求联合抗日。

中共抗日,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2】制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共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意义。

推动了抗日民族运动的高涨,国共捐弃前嫌,逐步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

③民主党派。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救国会。

④人民。

反日运动;义勇军。

爱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1935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3.中日全面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

①全面战争爆发。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目的是消灭南京国民政府,占领中国的财富重心。

3】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A.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主张一致抗日。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主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订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B.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C.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②正面战场和国际战场。

1】防御阶段。

A.淞沪会战,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称作淞沪战役。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B.太原会战,包括: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雁门关袭击战,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

C.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D.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