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技能:从背景、内容和发展深度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过程与方法(1)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等。

(2)阅读鉴赏:选读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的典范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抨击旧封建和旧文学,有力的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更多的进步人士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打破封建守旧思想的精神枷锁,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心和使命观使得后人推崇。

新一代要确立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民主精神和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恰当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

三、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情况如何?由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1)社会: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革包括剪辫子、易服饰、改称谓、变礼仪和倡女权等,这次变革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政局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内因是小农经济为军阀生存提供物质条件,外因是帝国主义来华争夺利益培植代理人为军阀混战提供政治支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动荡的政局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层面拷问,掀起了一场动天地、泣鬼神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那么,这场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呢?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为称帝找理论依据和做舆论准备)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4、社会现状方面: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袁世凯的独裁称帝、军阀混战)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巨大的落差。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而令人沮丧的社会现状加速了它的爆发。

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三、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与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

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人说: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盲从、迷信。

(思想革命)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将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民主与科学都是西方的舶来品。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改良中国文学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

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胡适的这篇文章首倡白话文。

他对学生打比方说:你们用古文说,对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务。

结果学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说,可他却用了 4个字就搞定了。

胡适在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八大主张: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

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

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

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

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

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4)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一个范例,充分表现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小说片断(十二):“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七、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革命)1、十月革命前: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人零星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了解有限,但为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后的系统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十月革命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出现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中李大钊做出杰出的贡献。

(1)1918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宣传俄国革命。

(2)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八、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1、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九、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1、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4、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十、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