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导论 第七章

社会工作导论 第七章


(二)问题处置之社会工作价值基础
任务中心取向模式并非将遭遇问题的人视 为病态性的。此派认为人是健康的、有潜能的, 只是能力暂时性中断。 任务中心取向相当重视案主对问题的认知 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处置 策略就是协助案主自觉与自决,让案主清楚觉 知自己的问题,并决定目标、策略和自己的行 动。由于案主有明确的处理方向,所以社会工 作者只是从旁协助即可。此模式强调的是改变 的媒介是案主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这一模式之 基本精神是真正落实协助案主,而非替案主做 事。
3
解决问题的焦点必须放在案主的需求和想要解 决的问题是什么,故应该要问案主最重要和最 能够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亦即案主知觉为被 满足之欲求,此一欲求必须是案主想要改变的 情况而非机构认定案主之需求,而且能被清楚 定义和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为了保护案主免于一直处于开放无止境的 问题处置过程和关系过度涉入,必须由案主和 社会工作者一起切割问题。整个问题脉络应包 括相互影响之因素,以及能用在处置问题之资 源和解决问题之阻碍。 任务中心取向协助方式之特性:简短、有时限 (P173)
1
二、任务中心取向理论观点
任务中心取向关系在于认识问题的意义,确 认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之转化成为案主可以 了解和采取行动之任务,以及那些问题处置 阶段和技术。
2
因此,将从理论观点说明任务中心取向 对案主问题性质之看法,适合哪些类型之问 题,以及此派之主要价值观和工作阶段与技 巧。
三、任务中心取向的基本假设
3
运用任务中心取向模式进行处置的社会工 作者可运用的基本实施方式有:(1)运用认 知改变的策略,着重案主之感受、行为与情境 上之解释与说明。重视关系维持,并视之为有 正向帮助性;(2)大都是“谈话”方式进行; (3)社会工作者协助联系处理问题所涉及之 相关人士,以利问题确认和构建处置之任务。 任务中心取向的工作分为开始和确认案主 标的问题;订立契约、问题解决、任务完成、 问题减轻及结束等四个步骤,不过在时间压力 下,四个步骤会相互重叠。任务中心取向的处 置可归纳为个案规划阶段、执行阶段和修正、 结束与延长。
确定任务之指南
依循案主动机:案主“想做的”和“想做多少”是代表他动机之 一体二面,故任务之形成与修改是根据案主动机方向与长处。 确认任务具有可行性:社会工作者要从问题探索中,运用所搜集 到资料,研判外在资源或案主能力是否为完成任务之限制。 任务的可欲性: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的问题如何回答及如何依赖 他在某一行动的结果,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做研判或预估,也视其 将案主权利放在何处之价值观上。 次任务与多元任务:将单一任务再转变为许多次任务,有助于社 会工作者和案主在执行复杂任务中组织他们的努力。任务可分为并 行性任务与依序性之次要任务。 开放性与封闭性任务:开放性任务是没有结束点之任务,如结交 新朋友;封闭性任务是有 结束点之任务,如参加俱乐部、注册入 学。任何任务都有时间性,社会工作者可透过预估而找出。 任务的形成:通常大部分的任务是来自双方给与取的过程而出现, 他们会考虑能处理什么问题而提出什么问题。
3
(一)案主问题之意义与处置的基本策略
案主问题性质与协助方式
任务中心取向认为人类生活任何一部分的 问题彼此都是连动反应的,因此问题并非静止 不动,而是一直在改变。对个人来说,问题改 变与消除问题是相似的方向。
3
虽然问题是容易被分析了解,但是案主的 问题是多面性、动态性和复杂纠葛一起的特性, 使问题要解决哪一个,以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 度才会令人满意,就成为重要课题。
3
3
任务本质与意(含)义 任务可以说是个人解决问题所需要之努力 或行动表现,亦即特殊的问题解决行为,所以 任务指要做什么,而目标是指任务完成后应有 的情况。 有时任务指社会工作者之行动,有时又是 之案主之行动,有时则是之二者之目标性行为 的表现,所以任务此一概念的解释,有助于在 理论上提供案主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协助相连接 之理由。 任务中心取向认为任务是案主之目标和行 动,故任务为案主所同意试图去疏通之问题。
问题之类型
3
于案主在解决问题所采取的行为方向是针 对问题的性质而定的,所以Reid依照处置问题 的困难度和范围,将适合采用任务中心工作的 心理社会问题归纳成以下八种: 1、人际冲突 2、社会关系中的不满足 3、与正式组织有关的问题 4、角色执行困难 5、决策问题 6、反应性情绪压力 7、资源不足的问题 8、未被归类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符合此 模型对问题的 一般定义
假设二:解决问题之障碍来自环境或资源不足。
人的问题是来自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 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不是病理性或 环境受害者,而是受问题解决资源因素的影响。
3
要解决问题就要探究问题整体脉络为主, 包括彼此相互影响因素,问题解决之阻碍和用 来处理问题之资源。
假设三:人陷入困境时就会有改变动力产生, 但人也有顺应问题之本能。
人会想办法调和生活上的问题。 当问题逐渐成他们所熟悉的样子时,他改变 之驱力就会减弱。长期累积下来,问题的复杂 化会使他难以决定什么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和 协助。
3
假设四:人有改变动力,但只想减轻困难到可 忍受为止,而非根本改变。 任务中心学派之前提强调针对案主想要处 理的某一小部分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欲解决 之问题,可以让案主有系统且实际的去解决问 题,不仅可以有效率的恢复案主之平衡,也会 使他对进一步的改变有兴趣,结果可能影响个 人承认他有严重问题,并愿意继续处理其他问 题。
3
(二)工作规划阶段
个案规划阶段之主旨在于研判案主是否适 合接受减轻问题的服务,主要工作包括转介、 指认案主的标的问题、拟定契约。 转介:在案主转介机构接受协助后,必须 与转介机构取得处置目标和介入焦点之协议。 若是非志愿案主,要联合评估其转介原因。
3
指认案主的标的问题
3
标的问题之意(含)义与重要性 标的问题之指认是实施此一模式之先决条件。标的 问题是指案主能直接自己表现的行为或采取行动,或间 接透过社会工作协助案主一起处理的。 指认标的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尽快作早期研判工作, 协助社会工作者评估与案主其所设定欲处理问题之可能 性如何,或是案主改变处理问题和方向之可能性如何。 研判标的问题的四项原则 1、标的问题必须是案主确认的,并表示愿意处理的问题。 2、标的问题的研判。 3、标的问题必须是案主所能处理的,并能依次排列出处 理顺序。 4、标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
四、任务中心取向问题处遇过程
(一)任务中心取向的工作步骤 任务中心取向协助案主处置问题之基本策 略是假设:应用在个案工作实务上的有效率方 法,如果是集中在协助案主达到某一特殊或限 定的目标上,若能再以一简略与密集的服务期 间为主,便能使效率增大。 借由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沟通,可以: (1)研究案主的问题,可担负之任务及任务 相关的行为;(2)形成处遇关系。协助案主 克服困难,以完成任任务;(3)鼓励案主表 现与任务有关的行为;(4)为案主提供完成 任务上可能与可行的方法。
拟定契约
拟定契约是共同确认所欲去除之问题。契约的功能是提供案主与实 务工作者一个彼此清楚双方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去达成他们期待要 有的改变。 Epstein(1995)指出契约主要包括的的内容为: 1、以案主角度陈述他同意的主要问题,所定义的问题可以是一 个或数个,最多三个。 2、明确的目标:用认知或行为的词汇,从案主观点列出界定介 入后所欲结果的优先顺序。 3、案主的任务:以行为或认知的词汇清楚的列出案主要做什么。 4、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主要在支持案主有效 执行任务。 5、介入期限:指出大约要持续多长的时间。通常是在八次至十 二次,原则上每周一次,预计二至四月。 6、介入之行程:估算介入进行之方式与处置问题顺序。 7、参与者:有哪些人会参与会谈。 8、地点:每次会谈在哪里进行。
假设一: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能力暂时受到 限制,而非个人内在心理病理因素所致。
人是健康的、常态的、有由自主性、理性 和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人。
3
当人面对问题时,其反应大约为不做任何 事,由时间处理,或是借口逃避,或被问题击 倒,或采取面对问题之方式,以寄求疏通问题。 人本身就具有适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社会工作任务中心取向
目录
一、任务中心取向的发展历史 二、任务中心取向理论观点 三、任务中心取向的基本假设
四、任务中心取向问题处遇过程 五、任务中心取向的实施技巧
六、在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七、任务中心取向之评估
一、任务中心取向的发展历史
在1960年代以前,开放性的、长期的介入是处理个人与人 际间问题最常见的模式。直至1965年,Masserman提出另类看 法:案主的抗拒是拒绝不良处遇技巧的正常反应。 Wolber于 1965年批评长期治疗会让案主一直产生抗拒,并混乱的走过治 疗全程,基于对案主长期采用心理动力个案处置取向的协助不 满,而有许多人开始倡议改变。 任务中心取向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短期有效之社会工作服务。 此派工作模式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学Reid与Epstein所提倡。这个 模式整合了心理动力、问题解决、行为学派和实证研究结果等 知识与技术演化出来的。 任务中心取向初期发展出来之后,被引用到团体工作上、 寄养家庭服务上、工业社会工作上。在英美地区就获得基金会 支持开始进行实证研究,以取得技术学上的发展和教法上的经 验。之后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任务中心取向已经是许多社 会工作领域中临床服务主要的实施模式。
3
任务的执行
这个步骤的工作重点是提供机会给案主模拟如何解 决问题,以增加其面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分析达到目 标的障碍,及改如何解决障碍。双方需要讨论的事项或 完成任务有(1)设立记录系统;(2)确认达成任务之 策略;(3)对任务达成应给予的奖赏形成共识。 在任务执行之前,要分析完成任务之潜在障碍,其 中障碍来自社会环境、人际交流和案主心理三方面。 在实际处遇过程中,如果真的出现阻碍时,支持完 成任务之一些做法,包括协助案主了解任务,而有信心 完成任务;获得与运用实质资源;获取他人之增强;技 巧训练和让案主知道如何完成任务;找出弥补、疏减认 知上的阻碍;去除案主负面想法和信念,让案主觉得任 务之价值;增强社会工作者能力,去除可能偏见,以善 用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来执行阶段中,社会工作者要视案主获得所 需资源,教导案主社会工作技巧,使他有能力 执行任务;必要时,以良好态度和家庭成员与 其他机构磋商。此外,回顾案主在解决问题上 的进步情形,以及安排结束工作或契约的进行, 都是这一阶段必要之工作。 在这一阶段中要持续进行研判工作,不过 除非是案主目前状况无法令人了解,而且一直 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时,才能简要的个人历史探 讨。否则不仅花费时间,而且对解决标的问题 没有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