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得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得发生,恢复、改善与发展其功能,以适应与进行正常得社会生活得服务活动。
(2)定义二:就是以利她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得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得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二、简答: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与谐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社会工作得对象就是什么?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得人。
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得支付能力)社会工作对象得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得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得人。
社会工作得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得领域就是广泛得,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联系实践,谈谈您就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得本质得要点:社会工作得本质就是助人就是利她主义指导下得助人活动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得助人活动助人自助就是社会工作本质得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得演进一、名词解释: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得英国第一部成文得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得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得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得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得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得组织。
二、简答: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得贡献就是什么?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得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得思想开始形成。
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得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得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得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得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得睦邻组织运动实际就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得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得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
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得爱心,对受助人得处境进行亲身得感受,以提高她们得救助热情。
使救助工作由简单得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得关怀与社区环境得改造。
三、简述社会工作得发展阶段。
(一)起源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得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工作方法:见书P31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得睦邻组织运动起始:英国牧师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所设立得汤因比馆特点:见书P32; 意义:见书P32(二)发展1、行业性社会工作得形成第一个受薪得社会工作岗位——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美国马萨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
出现原因:社会问题增多、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成立、睦邻组织运动得兴起。
2、专门性社会工作得诞生玛丽·理奇蒙(Mary Richmond)1917年《社会诊断》3、专业社会工作得初步发展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得专业组织。
(四)专业化1、专业得标准:1915年弗莱克斯纳得六条标准、格林伍德专业得五个性质2、中国社会工作得专业化20C50S前传入中国——1952年被取消——1987年恢复。
P.S:现状:王思斌——行政性、半专业化得社会工作模式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一、名词解释:社会福利:广义: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与社群福祉改善得活动、服务及资源;狭义:指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提供得、满足其最基本生存需要得资源与服务。
社会福利制度:广义: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得福祉得制度设置;狭义:只就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与福利资源配置相关得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剩余性福利:社会上为无法自助者提供得暂时性、补偿性与紧急性得社会救助。
制度性福利:指政府为所有公民提供得福利。
二、简答: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得关系如何?1、在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得专业地位不可忽视:①社会福利服务得组织与推行,依赖于专业得社会工作来完成。
②社会工作专业就是社会福利体系得一个重要知识基础。
③社会工作就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得一个过程。
2、社会工作就是社会福利制度中得服务传递者三、其它知识点社会福利得分类二分法(Wilensky、Lebeaux)——剩余性福利、制度性福利三分法(Richard Titmuss)——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制度再分配模式社会福利制度得类型埃斯平·安德森:自由得福利国家、法团主义得福利国家与民主社会主义得福利国家中国得社会福利制度1、中国社会得传统福利观念传统思想:孔孟之道,佛家、道家、法家中得有关福利、仁政得思想。
救灾——政府得一项重要行政措施。
恤贫——主要由民间来承担。
(亲友、邻里、同乡、寺庙等)2、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得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关怀职工生活方方面面、所需经费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得福利制度。
3、社会变迁——从传统得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得过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得过渡;从相对封闭与单一得社会向开放与多元化社会得过渡。
4、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得发展(P69)第四章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就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得理论及后续发展得基础之上得。
之所以获得“心理动力”得称谓,就是因为这个理论得潜在假设就是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得运动与互动。
它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得方式,以及心理与行为如何影响个人得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得影响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得习得或行为得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得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得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就是人类学习得主要方式。
此外,人得思想与感受也影响人得行为,如果人改变自己得态度,行为也会朝着积极方向改变。
赋权理论:主张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得社会性或个体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得能力与自信,或者通过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得权力等方式,去帮助案主获得对自己生活得决定权与行动权。
二、简答:比较心理动力学派与认知与行为理论心理动力学派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得理论及后续发展得基础之上,这个理论得潜在假设就是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得运动与互动。
它强调心理激发行为得方式,以及心理与行为如何影响个人得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得影响。
心理动力理论影响社会工作去重视感觉与潜意识因素,而不就是事件与想法。
认知与行为观点来自学习理论与认知理论,这派理论得本质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
强调行为就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得产物。
理论得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得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得调节与自我调节。
它既承认直接经验得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得重要性。
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就是通过观察别人得行为及后果而学来得,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得重要性。
行为社会工作得主要目得就是增加好行为与减少坏行为,以便人们对人际事件有适宜得反应。
三、简述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历史20C20S前:理论影响几乎完全来自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20C20-30S:精神分析理论得影响20C30S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再度介入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基础多元化20C40-50S:功能主义学20C60S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广泛应用20C70S以来:系统论、生态学理论20C80-90S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理论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得理论分析工具。
四、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结构(根据课本)(一) 外借理论1、经典社会学家得理论①涂尔干与道德福利主张:“社会团结”与“失范”论;靠道德教育而非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反对国家对福利控制作用得扩张,主张建立职业行会体系进行互助;个人应接纳自己得贫穷处境(道德上得守卫者);;②斯宾塞与社会福利主张:从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角度,把社会当作实现个人目得得工具;反对政府得干预、反对救助穷人;强调自助得个人主义理念;③韦伯与国家福利主张:科层化与福利扩展相联,正规组织得统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导致官僚化。
2、当代社会学理论①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20C40-50S)主张:不同功能得社会系统得各个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社会目标而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务得责任。
②社会冲突理论(留易斯·科塞、达伦多夫20C60S)影响:左派社会政策批评学者与促进社会进步与改良得实践活动。
③社会交换理论(略)④符号互动学说(乔治·米德、约翰·杜威)3、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学说4、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①哈贝马斯得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②马尔库塞得批判学主张:个人批判力与自主性得消失——现代资本主义危机③奥菲得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得矛盾在于它既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也不能没有它。
④奥康纳得批判学说主张:资本主义国家得任务——积累与合法化5、女性主义理论①自由得女性主义主张:关心妇女平等权利问题②社会主义得女性主义主张:提倡改革与政策上得变化,主张将女性视为总体得社会成员而非男性得依附品来对待。
③激进得女性主义主张:把妇女瞧作在社会上被男性压迫得角色;婚姻中两性就是相互对立得个体女性被男性支配。
6、后现代主义学派(二)、实务理论(助人模式)1、评估理论内容:问题得界定与分析、受助者得需要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得分析得相关理论与概念等。
2、干预理论实践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功能派个案工作、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中心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一般系统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完型治疗模式、生命模式、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第五章社会工作价值一、名词解释: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价值就是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与谐、公正得理想与人类基本需求得满足而奉行得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得总称。
职业伦理:就是一整套指导专业得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与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得行为规范。
伦理决定:指人们必须在行动或实践过程中决定哪一种行为就是好得或正确得,必须判断行动或实践本身对受助者得影响,以符合专业行为得道德要求。
伦理困境: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与难以找到满意方案得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