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2010年/9月/3日/第011版
金领生活·钱币·收藏
河南铜元太极图案的文化意义
刘森
中国铜元始铸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河南铜元始铸于光绪三十年。
是年,河南巡抚陈夔龙奏准在开封设铜元局。
光绪三十二年,开封铜元局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汴厂,至光绪三十三年,月造额达48万枚。
后清政府限制铸额,规定河南月造铜元30万枚。
至光绪三十四年二月,河南造币厂共造十文铜元2.3亿枚。
民国初年,控制河南的军阀督抚为支付巨额的军政开支,铜元铸造数额骤增。
民国二十年(1931年),河南铜元局改名机器制造局,至民国二十二年秋,因铜源断绝,造币机构被撤销。
河南铜元图案设计,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义与突出的政治色彩。
其中,有太极图案的铜元“光绪元宝”铸于光绪三十年至宣统元年(1904~1909年)。
这种铜元正面有“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等铭文,中有太极图。
背有“HO-NAN”(河南)、“TEN CASH”(十文)等文,中有龙图。
龙图分水龙、旱龙、八星水龙、大清龙等。
清代,以龙图为铜元的主要图案的情形十分普遍,但以太极图为铜元的图案,则显得少见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代,自广州仿香港“香港一仙”铜币铸造铜元后,各省相继纷纷效仿,河南是铸造铜元较晚的省份之一。
在模仿他省铜元样式铸造河南铜元时,为突出河南铜元的地方特色,设计者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太极图。
太极图有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带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清端木国瑚太极图等。
今常见的为阴阳鱼和古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太极图”有“先天图”、“河图”、“古太极图”等称。
太极图起源于何时,学者意见纷纭。
如有说其源于陕西永靖土的五六千年前双耳彩陶壶的双龙图;有说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双鱼纹图;有说源于伏羲据河图和洛书图所创之图等。
古人对男女、雌雄相交,日月阴阳交替现象的认识,萌生的阴阳相对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发展为阴阳文化,形成了太极的思想渊源。
但今见之太极图,则出现较晚。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至早出现于宋代,传说为五代宋初陈抟所创,或云蜀隐者所作,或说为明人伪造。
明清以降,阴阳鱼太极图盛行。
太极图与道教有关。
道教是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其思想渊源于伏羲、周公、孔子创立的《易经》。
伏羲造八卦,周文王创六十四卦,孔子为易经作《易传》,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曾任周守藏室柱下史,在王都洛阳长达30余年的老子,通过对大量图书文献的整理,谙熟掌故礼仪、为政之道和天地自然之变,写成了5000余言的《道德经》,首创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唯物主义的道家学说。
后来,道教尊奉老子为始祖,奉《道德经》为经典。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是位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隅4公里北邙山翠云峰的上清宫,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
唐乾封元年(666年),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两京诸州置庙祭祀,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又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
金元时期上清宫已废,后多次重修。
上清宫南边和邙山岭下,有玉清、下清二宫。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
汉代以来,太昊伏羲氏便被称为“百王先”,为“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安葬之地,县城以北的蔡河边,有太昊陵。
太昊陵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其陵殿宇宏伟,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相传6000多年前,伏羲氏在河南东部宛丘(今淮阳)建都城,治天下,故淮阳又称“龙都”。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期间,
太昊陵都有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
据史载,春秋时宛丘已建伏羲陵,汉时在陵前建祠,后历朝多有修建,今存建筑是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修建的,部分为清代建筑。
今淮阳城内尚有伏羲画八卦的土台遗迹。
道教发源于河南,最受道教尊崇的开山祖帝伏羲氏建都治天下于河南。
河南省鹿邑县是道教的始祖老子的故里和道家修士陈抟的出生地,自古被称作“道德真源”。
老子长期生活活动于河南,并在河南创作了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河南在中国道教产生和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道教及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足可作为历史文化浑厚的河南的一种象征。
因此,相对他省铸造铜元较晚的河南,用阴阳鱼太极图作为铜元的主要图案之一,一方面反映了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折射出铸造者落人之后的一种在精神文化上的自尊。
这与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自元明以后,河南失去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在思想、科技等方面亦少有创新。
受战争和灾荒的侵害,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越来越落后于他省。
在货币方面,当清末他省纷纷铸造银元时,河南却几乎是无动于衷,似乎没有感受到用银两的不便,其生产力的落后与商品贸易规模之小,于兹可见。
河南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元的太极图,有横阴阴太极、横阴阳太极、竖阴太极、反阴太极、横大阳太极、横小阳太极、竖阳太极、斜阳太极等多种图形。
以不同的太极图、钱文书写、花饰和不同的龙图来区分,河南光绪元宝铜元的版别十分复杂。
在河南光绪元宝铜元使用太极图之前,我国已出现使用太极图的机制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吉林机器局改为银元局,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二十九年(1903)铸造的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等多种银币上,铸有不同图案的太极图。
光绪三十年后,吉林铸造的银币图案,则不再使用太极图。
是年,河南省开始铸造有太极图的光绪元宝铜元。
吉林是清的龙兴之地,在清朝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河南是中国黄河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中国封建王朝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先后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标志,其寓意令人深思。
这种历史巧合的文化意义,身在“庐山”中的时人是否会有所感悟呢?
中国铜元上使用太极图案,并非仅见于河南铜元。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西的革命党人于九江和南昌发动起义。
为纪念、宣传“辛亥革命”,江西造币厂把当时铸行的“辛亥大清铜币”改铸为“辛亥大汉铜币”。
该币是当时最早体现革命政权的铸币,背面正中为太极图,边缘环铸有9颗大星,环内环铸9颗小星,钱币学界称其星图为18星图。
18星图是当时革命军的军旗图案,18颗星象征当时我国长城以南汉族传统疆域的18个省。
根据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以及该币“大汉铜币”的币名、18星图来看,其使用太极图的用意,当为以之来象征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排满兴汉之意味,与河南铜元铸太极图的用意,颇有不同。
以机器制造技术取代浇铸币技术,在中国铸币史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由于中国是使用铜铸币历史最长的国家,更由于中国使用2000余年的方孔圆钱,是以文字、币形而非以图饰为图案的,故对机制铜元图案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