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大学教授讲马克思

台湾大学教授讲马克思

第一讲引言时代背景:几十年前,在台湾一听到马克思主义,总是令人感到紧张,似乎他的思想是个禁忌,一旦讨论便会引申不好的联想或者色彩,但是,今天再谈马克思,便没有这个问题,目前在台湾地区到处都能够找到马克思著作的翻译,比如有名的《资本论》,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但是,虽然今日,我们可以自由阅读他的著作,却产生难以理解的困境,比如他的《资本论》,是建立在系统经济理论上的系统著作,倘若缺乏当时系统经济学的背景,则无从进入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影响之强,整整主导这个世界一百四十多年之久,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后,到前苏联瓦解,其思想的实验过程可谓惊天动地,几乎一半的人类都受他的影响,何以一个人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难道只是一种政治斗争或手段,还是人们只不过是受到迷惑而盲从,以至产生这样的结果?我想问题恐怕没有这么单纯,他的思想一定具有某些强烈的因素,使得当时人们感到十分着迷,这便是人类所真正需要的。

不过,今天,当我们再度回顾马克思的思想,最好采取超越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以免受到一些既有成见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所以崛起,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时代背景。

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简单而言,就是贫富不均,社会不义,贫富不均是由于资本集中,但资本一旦集中于少数人,便不免造成贫富差距过大,马克思认为这个问题的发生在于产品的交换上出了问题,一个社会总有交换、交易,现在我们以钱换取所需,而原始社会则是以物易物,直接以东西换东西,交易时一个东西的价格,但赖于这件东西上所付出的劳动量而定,一个人花了一天做鞋子,那么这些鞋子,就相当于一个人一天劳动量的价值,但是,这鞋子贩买时往往被多得一些钱,超过所付出的劳动量,而多出的钱,被老板拿去,称为剩余价值,换言之,每件东西都有一定的价格,这个价格是按照劳动量在这件东西上付出多少为准,因此,做一张桌子,需要三天,做一双鞋子需要一天,桌子应该比鞋子贵三倍,这是基本原则,因为劳动量的多寡,便足以决定他的价格,但是,大量生产之后,工人拼命工作,工人本身的劳动量造成物超所值,所以,价格卖得很高,工人仍然得到基本的薪水,并且,基本薪水很低,工人花了许多劳动量,所得的剩余价值,却被老板占有,工人自己仅得到少数的基本工资,这就是剥削。

因此,造成资本家越来越富有,一般人却仅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已,于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贫富差距太大以后,会导致社会不义,所谓不义就是不公平,因为人除了维持基本生活之外,需有宽裕的经济,可以从事一些享受。

但有钱人对穷人的剥削一旦增多,就会造成社会不义,有钱人亦有许多精神享受,例如,听歌剧,欣赏艺术品,阅读新出版的书籍,这些高级的享受,大部分已让有钱人刮分,不过,社会危机越来越深,许多对人内心的冲突不满,似乎,随时随地一触即发,这样的社会问题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而马克思身为一位哲学家,二十三岁即得哲学博士,本身深具学术研究能力,在生活经验中也洞悉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并且对人文主义有新的要求,所谓人文主义就是肯定人的尊言,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义中,人的尊言,却被践踏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原始出发点,在是试图为人们找回失去的尊言。

思想背景一,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

黑格尔的基本思想是绝对唯心论,何谓唯心论?唯心论的意涵,即人类的意识的所有东西发展的最后基础,整个宇宙,包括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都是一个绝对精神的开展,何谓绝对唯心论,绝对唯心论,即指心灵或者精神是宇宙真正的存在,物质只不过是心灵的外在化,或者说是心灵的堕落,所以,对于这个世界不要太执著,他不过是堕落过程,将来人将回到精神本身,由以上说明可知,整个宇宙、历史,宇宙就就是大自然,历史就是人类所经的过程,都是精神回归自己的现象,所以,我们就从事艺术、哲学、宗教活动,一步步地回归精神的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黑格尔的唯心论的特色,在于强调辩证法,何为辩证法,即肯定宇宙万物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个变化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否定这个否定而变成新的综合,成为一个“正——反——合”不断往上提升的过程,辩证法是对宇宙变化的内在规则之洞察,从肯定到否定,再否定这个否定,就变成超越,举例子而言,任何社会,只要存在,便是一个事实,任何事实其内在都有自相矛盾的因素,即使一个家庭也不例外,一家三口,内在便存有矛盾因素,夫妻之间是两个端,会有一些对立,比如,夫妻赚的钱是否要拿出来,花钱时用谁的钱呢?亲子之间同样会有对立关系,一个家庭内部就存在许多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发展会成为反,若是成人间常常出现冲突,将如何解决呢?此时便应寻找彼此之间的协调之道,因而矛盾便以协调化解,化解之后,超越原有的矛盾,就变成“合”,比如,经过家庭协调的辅导,便成了比较和谐的家庭,但内部的人不免潜藏矛盾,因为存在本身就是变化,换言之,真正存在的是精神,精神的本质是不断的自我超越,比如,此刻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明天可能转成不满意,这种经验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曾以为只要大学毕业,便已愿足矣,结果发现,大学毕业后,不满足感更强、更严重,还想更上一层读博士,当教授,可见,存在本身乃是不断地否定自身,而自我超越。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论中,得到了辩证法的启发,但马克思宣称,我是绝对唯物论,他把“心”倒过来,以“物”取代心的地位,马克思何以如此持论?基本上,你以为心灵意识乃是受物质、身体乃到实际条件所决定,先有那样的实际的条件,才有那样的思想,产生那样的意识,试问:每个人都想些什么?我们每个人平时所想的无非是生活中实际经验的过程与其他内容,我们能否撇开经验内容而思考呢?例如,一个三餐不济,住在贫民窟的穷人,当他脑部有问题时,他的内心可能想着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吗?此时,他心心念念,只想着去得到面包,他只想研究如何合法地拿到一个面包;有钱人则不同,当物质生活不过于匮乏,他想着满足精神需求。

由此看来,一个人内心想什么,也要端赖于物质条件所决定。

二,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唯物论。

费尔巴哈的名字的意义是“火的息”,马克思曾说:“你要追求真理,一定要追求火的息。

”这当然是个比喻,但他何以如此重视费尔巴哈呢?我们可以从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及唯物论的思想谈起。

在台湾地区,有人一听到唯物论,都不免反感。

主要是受了唯心论的洗礼,认为精神比较重要,可是唯物论未必不好,唯物论强调的是,真正存在的是大自然,就是物质第一,精神是后来才演变出来的,这便是唯物论。

这种唯物论是偏向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界的实在性,而反对用意识去思考超越现实的东西,费尔巴哈的人类学是什么呢?他有句格言:上帝是人造的。

我们一般人相信上帝造人,费尔巴哈却主张人造上帝,何为人造上帝?举例而言,如果要让信徒画出上帝的样子,则每个信徒画的上帝都和自己很像,或许跟他自身某些有形的特征很接近,因为他认定最完美的就是自己所画的,但事实上却不过是自己的投射,因此,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其实是信仰一个完美的人,将人无限扩大,迎面一切缺点,而成为一个完美的结果以及上帝,我们常认为上帝全知全能全善,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愿望,哪一个不希望能力变得多一点,强一点?于是这个愿望就变成上帝,由此看来,他是主张一种人类学中心,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人的理解能力表达出来的。

比如黑格尔一贯的论点,当我们要认识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变成我们的东西才能够认识它,比如,我们不可能认识狗自身,只能认识人的狗,换言之,狗对人而言,并非狗本身,我们认识狗,一定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狗被我们所了解,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的狗,推而广之,我们认识大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大自然并非其本身,而是大自然被我们所认识的一面,大自然如何被我们认识呢?他按照我们的模式被我们认识,这是一种唯心论的基本解释,这种解释看起来相当合理、正确,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想看的世界,以及我们能看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又如,我们与人交往,结识一个朋友多年,最后却发现,他所给我的印象,和他给别人的印象不同,但是,我所认识的他本来不是他本身,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完全认识他内在所真实的一面,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角色本来就不同,而人的一生,往往受到初次相识印象的影响,很难转变,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相结合,便成了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真正存在的是这个世界,然后他不断地发展,人类意识是对这个发展不断反省之后,才能表达出来的一种了解。

三,犹太教、基督新教及无神论的背景。

马克思是犹太人,在基督教历史中,犹太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传统很深远,我们常讲,中国人有悠久的传统,但中国悠久的传统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有时候反而变成反效果,因为一提到传统便心生厌恶,这实在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剧。

犹太人的传统则不然,整个民族代代相传,并以之为荣,对传统相当珍惜,犹太传统本身有其民族性,传统并且相当封闭,孩子一出生,便自动成为犹太教教徒,所以,他们的传统和宗教完全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本身便是犹太人,我们常说,三个犹太人改变了世界,宗教界的耶稣,政治理论的马克思,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其他著名的思想家也不少,如斯宾诺莎,弗洛伊德,胡塞儿……为什么犹太民族会有那么多天才呢?因为,他们有传统,传统是一种深度,如果一个人从小被传统接触,生命的深度便不易受表面现实世界所影响,而一旦这种深度表现出来,其他活在表面生活的人能是他们的对手呢?人多未必有用,中国十几亿人,大多只是浮在表面上,不易在文化上有深刻的表现,马克思是犹太人,从小笃信犹太教,他六岁时,他的父亲改信基督新教,加入路德教派,改信路德教派很麻烦,犹太社会非常封闭,一位犹太人居然敢信基督新教,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犹太人便与他疏离,而信了基督新教后,教会知道他是犹太人,也不太理睬他,所以,马克思家人成了两边都不受欢迎的对象,由此可知,马克思从小深深体会疏离的滋味,疏离是一种奇怪、陌生、不认识的东西,翻译上一方面是指疏离,另一方面,学术上称作“异化”,异化是我跟一种东西隔阂、对立,跟它没有任何关系,这叫做异化,马克思从小就有被疏离的经验,那么他如何面对呢?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悲伤,不过,但马克思不一样,他把这种情况合理化,并压制下来,所以从小他有一种能力,当任何痛苦降临,马克思就把他压制下来,在他内心有很强的力量来掌握住自己,把他合理化、客观化,把它当作不可避免的事实,马克思后来更彻底,上了大学,变成无神论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马克思读大学时,正好是,黑格尔学派全盛时期,在1831年,黑格尔去世前,其系统在德国教育部的规定下,已经成为所有问题的正宗解释,换言之,黑格尔在逝世,其思想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一种思想一旦笼罩全局,反而会产生问题,产生什么问题呢?即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及批判,所以,当黑格尔尚未去逝前,其学派便已分为二系,右派及左派,右派继续发展唯心论,偏重人的精神价值,左派则注意社会经济,较关心物质世界的情况,因此,黑格尔左派自然容易走向唯物论,马克思读大学时,便加入了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学派成为左派大将之一,所以,他的思想在大学时代便走向唯物论、无神论,通观马克思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变化却是相当彻底,犹太人向来最虔诚,最信神,虽然父亲改信基督新教,但所信的神并未改变,最后,马克思却成为无神论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认为,神对人而言,是一种异化,疏离,人创造神,让自己满意,但这个神,事实上,是人造的东西,我造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崇拜他,与他站在对立的一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