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此而形成了研究文化的两种方法即“文化主位研究”和“文化
客位研究”[13]。但究竟如何使用,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与实
践相结合并根据实践有所侧重。
社会文化更新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一定同步。一定
①不能把马克思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等同,即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②梁启超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
DOI:10.16392/ki.14-1057/c.2010.02.022
李慧波 赵红红: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 概念问题的思考
李慧波 1 赵红红 2 (1.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2.繁峙县育英中学,山西 繁峙 034300)
摘 要“: 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
·41·
晋阳学刊 201 0 年第 2 期
·社会调查与研究·
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狭义的人类社会生活首先是为了生存, 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正如马克 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 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 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6]广义的社会生活可以立足于整个 人类社会之上进行考量,即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 的正常运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因为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 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能够影响政治、经济的进程, 并在思想领域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推动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所以,本研究所界定的“社会生活”是:人类为了维护 “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 动实践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的种种模式 (方式)[7][8]。这种模式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条件下,由价值观所 导致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稳定形式,它是构成社会具体而 又重要的元素,它的演变“综合地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以 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9]。所以,我们“不仅必须分析社会生 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0]。这对我 们如何认识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如何了解不同群 体、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微观生活观念[11]的差异;如何解 决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别;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对“社会”这个范畴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再来谈 “社会生活”的概念。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但这里的“人”已不 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相互联 系”的个体或群体。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生活”的
收稿日女,山西左权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①“因陀罗网”又叫天帝网、帝网,是帝释天的宝网,此网的每一结都缠有宝珠,其数无量。每一宝珠都映现其它宝珠,所有宝珠因此无限交错相映,重
而转型为新的文化。可见社会文化是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时
尚性,既具有交融性又具有变异性的一个概念。下面使用数
学中集合的图示来说明之③。
A 某种生活 方式下原有 的文化
C 新文化
B 某种生活方 式下出现的新 的文化因子




文化的筛选、 淘汰、与择取

A
C
B
C
生活方式 的变化
文化的筛 选、淘汰、 与择取
对于“社会史”这一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一个多 义词,因为‘社会’行为过于广泛以至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一 个学术范畴。”[4]的确,社会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
维概念。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在这种多要素、多 成分体系之下,很难用几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目前学界主 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 自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至于其研究 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②。 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一下,即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传 统的“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因为即便是 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而且还在 一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当然社会史作为一种 运用方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 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所占的比重 也比较小。而在研究文化史领域的时候,社会史所占的比重 可能会大一些。所以,社会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注重其 它各个领域的社会内涵。研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所 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史实相结合,将其容纳到通史和断代史著 作中,使社会史这一概念得到完整的体现。”[5]
(B、B1、B2……Bn)从何而来呢?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总 结生活的经验和教训,自觉地为社会注入的一种文化动力。
文化离不开人,但是可以划分为各种群体如阶级、年龄、性
别、职业、爱好等。但由于地缘、业缘、社会制度、阅历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文化在同一地域、同一阶层、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中 被刷新的程度也可能不同。有学者称之为文化的特异性[13]。由
文化等同于社会文化。
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过多种定义,有统计表明,
从 1871 年至 1951 年间,中外文献所提出的文化定义约 164
种②。1950 年代后,文化探讨在各国展开,文化定义已不可粗
略统计了[16]。梁景和先生通过对往昔若干文化定义考察,把文
化概括为十大类型:即结构文化说、模式文化说、工具文化说、
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为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这种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 ②(英)C.M.屈维廉认为社会史研究的是社区、婚姻、监狱等方面的历史和各种社会集团的生活状况、特征,将历史与政治史、文化史区别开来。邵
雍则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强调“因此完全可以将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开拓社会史的新领 域”。张静如认为“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的部分,是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的学科”,“是研究社会全部的历史。”
· 42 ·
李慧波 赵红红: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时期内,物质生活取得进步后,文化可能滞后,甚至会出现倒 退。如封建社会里,对祭祀、居住、服饰等方面严格的等级限 制;今天出现的拜金主义、青少年犯罪等道德品质的种种弊 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进步,而永不消 褪的宗教等等。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社会文化中已经出现的 新成分(如图中的 C、C1、C2……Cn+1),而且还要注意研究不变 的和被抛弃的那一部分(如 C∩B 和 C∩A),不变的那一部分 指的是历史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 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能使人际关系及人与 自然关系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相处。被抛弃的那一部分 姑且可以认为是文化的糟粕,“是指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 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15],对文化糟粕的判断是有条件 的、相对的。它和文化的精华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可以 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因为它们不仅塑造着人的外形,也影响 着人的心灵,它们的曾经存在或继续存在就证明有其存在的 价值和意义。深入研究上述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 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而且对我们挖掘其内部的深层结构、剖 析人们的文化心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0- 2987(201 0)02- 0041 - 03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 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把 它们厘清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究竟 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 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一 词作出解释。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目前为止, 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 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 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 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1]。有学者认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 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2];“它(社 会)是通过人们的 实践活动的合力形成的,并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和再 生产出来”[3]。可见,社会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种多元的、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力的有机组织。这种组织非 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里所描述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的“因 陀罗网”①。
何联系呢?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经过筛选后而形成的,在
某种程度上(时间上和空间上)它会表现为一定的静态。当然
这种静态形式上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能会延续几十年,
也可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然而本质上这种静态却是短暂
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向前继续,文化也会随之不断发生
变化,文化不断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被重新解读、改造、吸纳,从
符号文化说等[16]。的确,文化一词包罗万象,很难用只言片语
来清楚地阐述。我所理解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
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定格本来是电影
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乃银幕上映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
为的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宛若雕
塑的静态美,即短暂的静态。那么这种定格特征与文化又有
B2 新的文化因子

文化的筛选、 淘汰、与择取

生活方 式的变 化
C1
C2
B2
生活方式 的变化
Cn
B1 新的文化因子

C1
B1
Cn+1
Bn
图中 C、C1、C2……Cn+1 既是前代社会生活方式下文化的 继续,又是在新的文化因子冲击和碰撞下而形成的产物[12]。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