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6.1 概述到此为止,我们的模型都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

容易证明,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其平均成本不变。

这种技术特点是不存在固定成本。

但是,二战之后,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固定成本(研发成本)在总成本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规模报酬递增取代了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在规模报酬递增技术的行业中,双倍的投入获取的是超过双倍的产出。

我们举例子说明。

假设世界上只有美英两个国家,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最初两国都生产10件这种产品,那么全世界需要花30个小时来生产20个单位的该产品。

但如果该产品只由一国来生产,则只需要25个小时。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两国在贸易前都生产两种产品,那么专业化生产并进行贸易可以使得两国都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事实上,正如后面我们要证明的:国际贸易还增加了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

6.2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我们首先区分两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和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

具有规模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其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所提出的“行业地区”现象——即无法用自然资源来解释的行业的地理集中。

现在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半导体工业区。

Marshall认为有三个原因促成了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一.专业化供应商许多行业需要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然而单个公司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服务需求。

但行业的地区集中完全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这反过来使得该行业中厂商能够容易获得一些关键的设备和服务。

例如洪城大市场及其托运车队。

二.劳动市场共享厂商的集中能够为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创造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一般来说,厂商可以较少面临失业问题,而工人的失业风险也很小。

三.知识外溢。

在高度创新行业中,知识的作用非常明显。

知识的传播有一种重要途径:个人之间信息与构想的非正式交流。

当一种行业集中分布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区时,这种知识的非正式扩散非常有效。

【例】假设第一个在中关村开业的电脑销售公司只有一间铺面,每天出售一台电脑。

设在北京郊区的电脑生产基地不得不专程开一辆车将这台电脑送到中关村,收取100元。

也就是说,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为100元。

如果该公司增加了铺面扩大了规模,每天能够出售10台电脑,此时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只需用一辆车将这10台电脑运送到中关村,那么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就只有10元,由此产生的平均成本下降就是内部规模经济。

另一方面,如果现在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每家公司每天出售1台电脑(也就是企业规模没有扩大但行业规模扩大了),这些公司共同雇佣一辆车运送电脑,每个公司为此只需要支付10元就够了。

因此,外部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内,只有内部规模经济行业一般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们很难在同一个模型中处理这两种不同状态的规模经济。

我们从一个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型入手。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复习一下不完全竞争的经济理论。

6.3 不完全竞争理论 6.3.1 垄断设垄断者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 A B P =-⨯; 则边际收益曲线为2MR A Q B P Q B =-=-; 该垄断者的总成本曲线为C F c Q =+⨯; 则平均成本曲线为AC F c =+;如果5F =,1c =,这恰好反映了前面表中的情况。

厂商最优化必定使得MC MR =。

6.3.2 垄断竞争一个取得高额利润的厂商自然会吸引竞争者,因此完全垄断的企业是罕见的。

通常,具备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的产业结构是寡头垄断。

但对于寡头垄断,我们的理论并不完善,因为寡头垄断中厂商的价格决策是策略性的。

在这里,我们只考虑一种相对容易分析的情况:垄断竞争。

对于垄断竞争模型,我们有几个关键性的假设:(1) 每个厂商均能生产与竞争对手有差异的产品,这些差异产品之间高度替代但不完全替代。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

(2) 行业是自由进入和退出。

这保证了该行业每个厂商长期均衡时利润为零。

(3) 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价格,即他不考虑自己的价格对其他厂商价格的影响。

假设某厂商的需求Q 与整个行业需求量S 正相关,而与行业中厂商个数n 反相关,与价格差P P -正相关(其中,P 为其他厂商平均价格)。

那么,该厂商需求函数:()1Q S b P P n ⎡⎤=⨯-⨯-⎢⎥⎣⎦其中,0b >为转换系数,它表示单位价格差引起的市场份额减少。

这里假设总销售量S 不受平均价格P 的影响,虽然不尽合理,但简化了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市场是如何均衡的。

1. 厂商数和平均成本因为我们假设所有厂商相同,那么均衡时他们制定的价格相同,即均衡时有:S Q n=代入其平均成本曲线,得到F AC n c S=⨯+ 这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行业中厂商越多,平均成本越高,这是因为厂商越多,单个厂商的产量就越少,由于规模经济,那么平均成本越高。

2.厂商数与价格我们将该典型厂商的需求函数写成S Q S b P S b P n ⎛⎫=+⨯⨯-⨯⨯ ⎪⎝⎭其斜率为S b ⨯,则边际收益函数为:()MR P Q S b =-⨯利润最大化厂商使得)MR P Q S b MC c =-⨯==,因此()P c Q S b =+⨯均衡时有SQ n=,代入得到 )1P c n b =+⨯这说明厂商数越多,该厂商定价越低。

3.均衡的厂商数如图,我们用向下倾斜的曲线PP 表示:行业中的厂商越多,各厂商的产品定价越低;我们用向上倾斜的曲线CC 表示:行业中厂商越多,各厂商成本越高。

在垄断竞争行业,长期均衡时必有AC P =,MC MR =。

那么,PP 与CC 这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长期衡点。

这个模型确定了长期均衡时市场上的厂商数量.6.3.3 垄断竞争模型的局限性相比垄断竞争而言,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更为普遍。

在这里,必须考虑到各寡头之间的策略性行为。

例如,厂商之间可能勾结将价格控制在某个较高水平(这在美国为非法);或者,某个厂商可能掠夺性定价以将对手排斥在行业之外。

寡头行为的复杂性使得该分析变得非常棘手,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寡头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避免了以上问题,成为了新贸易理论中市场结构的一个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假设。

6.4 垄断竞争和贸易 6.4.1 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国际贸易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当然比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大。

这使得一国从事单一商品的生产平均成本更低。

各国也因此解脱出来,可以在一个比贸易前要窄的范围内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同时,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可获取的商品种类。

因此,即使国与国间没有技术差别,贸易仍为互利性生产提供了机会。

为了将上面的思想形式化,我们继续来探讨前面的垄断竞争均衡模型。

我们看CC 曲线。

它由下式推出:F AC n c S=⨯+ 如果市场规模扩大,S 增加,那么CC 曲线下移。

这表明了,在厂商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市场规模扩大将使得各厂商平均成本下降。

同时,市场规模扩大(S 增加)对PP 曲线无影响。

我们看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CC 曲线顺时针旋转,厂商数n 增加,同时价格(平均成本)降低,这表明单个厂商的生产也增加了。

如果我们将一家厂商模型化为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厂商数增加,也就是产品种类增加了。

【例】假设只有两个国家,本国汽车年销售量为900000辆,外国汽车年销售量为1600,000辆。

如果130000b =,750000000F =,5000c =。

那么,对于任一代表性厂商,7500000005000C Q =+⨯,7500000005000AC =+对于本国的代表性厂商,它所面临的边际收益曲线为:190000030000MR P Q P Q ⎛⎫=-⨯=-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意味着MR MC c ==,且AC P =,那么得到:10000150000P Q =⎧⎨=⎩,那么6n = 同理,我们可以求得外国的代表性厂商产量为200000辆,价格为8750,共有8家厂商。

现在假设允许国际贸易,则我们同样可以求得,在市场均衡时,共有10家代表性厂商,每家厂商产量为250000辆,市场价格为8000。

这样一来,整个市场的只需要更少的厂商就可以满足需求,每家厂商生产扩大,但价格更低。

6.4.2 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前面我们只考虑了一种产品的情况,因此它只是一种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内部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模式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假设世界经济由本国和外国组成,各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本国为资本充裕国;假设只有两个行业:制造品和粮食,其中制造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里与前面章节中的区别在于:我们假设制造业不是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行业,而是一个由数家厂商组成的生产多种产品的垄断竞争行业。

我们先看制造业不是垄断竞争行业的情况:那么这个贸易模式就是要素禀赋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本国出口制造品而进口粮食。

现在回到制造业为垄断竞争行业的情况。

我们可以预料到,本国仍是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粮食的进口国。

但是,由于外国制造业产品与本国制造业产品不尽相同,因此本国在出口制造品的同时也会进口一些进口品。

我们不妨认为垄断竞争模型中的世界贸易由两部分组成,这样,在制造业内部就存在双向贸易:制造品与制造品之间的交换,这是一种行业内贸易;而制造品与粮食之间的贸易则是行业间贸易。

说明:(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2)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3)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

例如,在我们前面的例子中,究竟是哪一国生产哪一种差异化产品,我们的模型无法作出回答。

在这里,历史因素或偶然事件决定了贸易模式的细节。

(4)行业内贸易与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

若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那么行业间贸易会很少,而行业内贸易占据统治地位;如果两国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国际贸易更容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6.4.3 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大约1/4的世界贸易由产业内部贸易构成。

一般认为,行业内贸易所得比行业间贸易所得要更大:一国能从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从更广泛的产品中进行选择。

另外,行业内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因此它所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并不严重;即使对收入分配有影响,由于贸易所得巨大,每个人仍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