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文饰作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式 来解释。
幽默作用: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
二、自我意识的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 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期(人生发展阶段)(Erikson,1963)
• 在同学眼中:我是一个大方、乐于助人、受人尊敬、 好人缘、有些懒散、追求自由的人; 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成绩优秀、自律、 品学兼优的学生;
• 在恋人眼中:我是一个懂得爱、有责任感、守时守 信、有幽默感、坚强的好男人。
认识自我——窗口理论
自知
自不知
他 知
A 公开的自我
B 盲目的自我
大嗓门
发展障碍
1 1岁
对人信赖-不信赖
2 2-3岁 活泼自动-羞愧怀疑
3 3-6岁 自动自发-退缩内疚
4 6-青春期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5 青年期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
6 成年期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7 中年期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
8 老年期 完美无憾-悲观绝望
对人信赖 有安全感 能自我控制 行动有信心
(3)学前期
•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 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 出极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他们对所想做的事又 具有内疚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恋母情结的冲突, 一部分原因是超我的发展带来的刻板性。
(4)学龄初期
• 勤奋对自卑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 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 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 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 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
?
所以这些问题就成了 千百年哲人思想家不断追寻的问题!
在人类一切知识中,对 我们最有用而知之最少 的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 识。
---卢梭
一 自我意识
• (一)概 念 亦称自我,指个体对自身状况,自己与
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 生的意向。
“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 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1)婴儿期
•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出生到18个月) •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 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 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2)童年期
•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 如允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 动中获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有帮助。限制自 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
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 经典公式:
自尊=成就/抱负×100%
即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 (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由个体的自我 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确定,成功与失败的 体验完全是主观的,由个体的内部标准决 定,但内部标准是通过社会因素的影响而 形成的。
• (3)自豪感与羞愧感:个体意识到自己的 行为及其结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时产生的 情绪情感体验。
建立健康正确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老师
父母亲亲(家庭生活)
求学经历 (成长的助力)
社会经历 (同僚、同学)
破坏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老师
父亲 母亲(家庭生活)
求学经历
社会经历 (同伴、同学)
(成长的阻力、破坏力)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自我意识形和发展的顺序分: • 生理的自我 • 社会的自我 • 心理的自我
– 遭遇失败 – 在异性面前 – 社会标定后
2.自我防卫
否认作用: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发 生过或不可能发生。
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己的 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
幻想作用: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使 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 扰。
抵消作用: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 快的事情。
(8)成熟期
•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 活得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 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 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 (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 奥尔波特把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
自我体验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主要 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是否悦纳自己"等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价值感、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自 豪感、羞愧感。
(1)自我价值感主要以自尊的需要表现出来。自尊涉及 到: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 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有目的方向 能独立进取 具有求学做人、待 人的基本能力 自我概念明确 追寻方向肯定 成功的感情生活 奠定事业基础 热爱家庭 培养后代
随心所欲安享晚年
与人交往 焦虑不安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 畏尾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 值感
缺乏生活能力充满 失败感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 彷徨迷失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 亲密相处
自我恣纵 不顾未来 后悔遗憾失望
• (4)内疚:由于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社会道 德准则或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而受到自己良 心的责备。
3.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的方
式表现自己的过程。主要涉及“我怎样改变现 状来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的问题。
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 •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 行为表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 人们一般在公众场合或在自己喜欢的 人面前整饰自己。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 合:
他 不 知
C 隐秘的自我
D
未知的自我
我的价值观
健康、亲情、爱情、友谊、自由、快乐、 爱心、勇气、毅力、学习、事业、成功 等 • 1、选出你觉得最重要、最珍贵的5项 • 2、在这5项中去掉一项,剩下4项 • 3、再去掉一项,剩下3项 • 4、再去掉一项,剩下2项 • 5、再去掉一项,剩下1项
2 自我体验
• 例如: 我是一个内向、坚强、上进、自信、有理想、 懂事、好学、乐于助人、嫉恶如仇、争强好胜、渴 望成功与优秀、有一点自私、妒忌心强、自制力弱、 说些小谎的大学男生。 在父母眼中:我是一个懂事、有些害羞、不用父母 操心、上进的、不乱花钱、有些懒惰的大男孩; 在兄弟姐妹眼中(只有一个妹妹):我是妹妹心中 可以依靠与信赖的大哥,是一个诚实守信、爱护妹 妹的好哥哥;
第三节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意识
•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我思故我在。 • 欲胜人者先自胜,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 《梨俱吠陀》:“另有一物,在尔身中。”
你有答案吗
我是谁? 我是否有价值? 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那里?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1 生理自我(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 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出生8个月左右至3岁 左右基本成熟。
• 2 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 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 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 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从3岁到13、14岁形成。
物质的自我: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是 个体的躯体。
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 的认识,是个体的中心部分。
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认识, 即个体能感受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状态与特征。
• 亲密对孤独阶段 •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 苦、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 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 不能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 中去。
(7)成年期
• 繁殖对停滞阶段 •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 性,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 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 代了。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及其与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或“我是怎样一个 人”等问题 。 •自我认知的方式
• 自我观察 • 分析外部活动和环境因素 • 社会比较 • 自我暴露 • 自我蒙骗
一二
自我概念的测量
“我是谁”
要求:被试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这些句子是为自己而写,不是为别人而写,按 照你思考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 及逻辑关系。
• 3 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取 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意识。从青春 期到成年形成。
(四)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认知)
自我体验(情绪)
自我行动(意志)
自我感觉、观察、 分析、批评
自我感受、自爱、自尊
自立、自主、自制、
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 自强、自卫、自律等
-----罗杰斯
Ppt宝藏
Ppt宝藏
Ppt宝藏
(二)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 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 2、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 3、自我意识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 4、自我意识促进品德形成
(5)青春期
•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 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 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 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 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6)成年早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