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试题瑞金六中片区第二次月考联考试卷七年级语文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1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静谧(bì) 高邈(miǎo)人声鼎沸(dǐng)B.莅临(lì)吝啬(lìn)咄咄逼人(chuō)C.淫慢(yín)迸发(bìng)头晕目眩(xuàn)D.怂恿(sǒng)羽翮(hé)人迹罕至(hǎn)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莱芜电视台的娱乐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B.每到夜幕降临,青草河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一旦打开心灵之窗,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能扣人心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神舟11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进了一步。
B.为了避免两个节目不发生时间冲撞,奥斯卡主办方决定延期举行颁奖典礼。
C.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渐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全中国有哪家餐馆能专心致志地只卖豆腐呢?②而一提到豆腐,有人就开始争论,日本人要比中国人更懂得钻研豆腐。
③一说到“淡”这种奇怪的味觉,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豆腐;④一坐进去,眼前是幽静的池塘、青翠的树木,食客们就以修禅的心情在茶室品尝纯豆腐宴。
⑤且看名店奥丹,三百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
A.③⑤④②①B.①⑤④③②C.③②⑤④①D.①③②⑤④5、下列选项中与原句的首句相呼应的一项是()原句: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 A.也许还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
B.至于能否恢复从前的美荫就难说了。
C.它还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吗?D.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
(4分)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龌龊”一词可见登科之前的生活十分困顿窘迫。
B.诗中表面上是写“春风得意”,实际上是表现诗人的得意。
C.诗中详细地描绘了长安城美景,可见诗人登科后的喜悦。
D.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之前压抑已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气量不大。
7、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荡”属褒词贬用,极力表现了登科后的身心解脱,自由轻松。
B.“一日看尽长安花”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抒写内心的得意。
C.诗中对比强烈,突出表现了今昔心情的巨大反差。
D.诗中不仅直抒胸臆,还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11题。
(12分)林琴南敬师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③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④心固⑤善,然此岂束脩⑥之礼?”即呼备⑦,赍⑧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 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却:推却④若:你⑤固:本来⑥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⑦呼备:叫人准备。
⑧赍(jī):携带。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B.师贫甚C.以袜实米D.林归以告母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从()(2)负()(3)乃()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师贫甚,炊不得米。
(2)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11、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人?(3分)(三)古诗文积累。
(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一分)(1),我言秋日胜春朝。
(2)夜来卧听风吹雨,。
(3)终古高云簇此城,。
(4),险躁则不能治性。
(5)《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6)《诫子书》常被人们当作“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5分)家乡的竹林阎受鹏①故乡的竹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约有七八十中,毛竹是竹类里的老大哥。
春天,毛竹最早献给人们味感极美的毛笋,冬日,朔风凛然,草木枯槁,山野萧索,而青枝翠叶的毛竹却在皑皑的白雪覆盖下的泥土里,悄悄地孕育着羊角大小的笋芽,这便是誉满江南的冬笋。
②采掘冬笋,要丰富的经验,要讲究技术,冬笋深深地躲在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易。
记得小时候,一辈子伺候竹山的父亲去掏竹笋时常会带我上竹山,他选择笋芽早发的朝南向阳的暖坡去找。
两眼就像扫雷的仪器,仔细地搜索着地面,他顺着略微胖起、周围有几条丝带状裂纹的泥土——故乡竹民叫“爆”,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一层层挖下去,便引来我的一阵惊呼:“哇,笋!笋!”只见嫩黄的冬笋像娃娃似地睡在泥土里呢!带到笋全裸,父亲便从背后的小竹筐里摸出钢凿子,按在笋芽根部,用锄背轻轻敲几下,一枝黄黄的光滑的可爱的笋芽儿就毫发无损地掏出来了。
父亲说:“冬笋嫩,如果刨土时不小心,锄头碰到了会皮破肉绽的,这样一棵好端端的嫩笋就弄坏了。
”父亲找冬笋还有望竹觅笋的能耐。
一次,他带我走进竹山,瞧瞧一棵竹子的皮色,再瞅瞅竹枝,竹叶长势,笑指前方一片土说,那里有笋了,他估摸着找去,果真见到“爆”,挖到了笋。
③冬笋过后是春笋,童年时,那一夜春雷骤响后,清晨在竹山里见到的轰轰烈烈的景象令人终生难忘。
那块巨石从坎上掉下来,一棵硕大的春笋,尖上扬着一簇金色的流苏(山民叫它苏头),意气奋发地顶翻了它,那片被柴荆之根盘结硬得像锄头也难扎进去的泥土,也冒出了几颗新笋,新翻的竹山沃土里,一颗颗春笋犹如一座座宝塔,生机勃勃地矗立在地面上,还有数不清的刚露“爆”的春笋,有的黄苏在春风里初展,有的角尖含着晶莹的露珠,有的昂首沐浴暖暖的阳光……④近些年,故乡培育了一种新的竹子——雷竹,雷竹的优点在于竹农精心培育后,农历十月便可长出与冬笋媲美的雷笋。
⑤雷笋上市的价格比猪肉贵得多哩!⑥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大到豆棚瓜架,小至扫帚,光棍扁担,哪一样不是竹做的?一日三餐更是与竹子相连,量玉米的“升子”,淘米的淘箩,盛饭的筲箕,擦盘刷锅的洗帚,扒饭夹菜的筷子,乃至灶膛里熊熊的竹根、竹枝等燃料,件件样样都有着竹子呢!因此故乡的人,即使再穷也要苦心经营一片小小的竹林,自春至秋翻土除草,施肥浇水,营养竹子,冬日又盖糠铺草,细心地位竹子保暖,终年辛勤劳作,把自己命运与竹子连在一起。
⑦一点也不夸张,故乡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与竹子打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小毛头时“箩窠”——竹箩里塞满稻草铺成的睡窝是竹做的,大到周岁“坐车”——方形的椅子,中间铺一坐板,仿佛古代的战车,坐进去前后都有横的竹棒护住身子,万无一失,不用说,它又是竹制成的。
⑧当长到会奔跑了,就用竹子做竹蜻蜓,搓着它满晒场飞翔,斩一节比笔杆管稍粗一点的碧绿的箭竹,做成“水枪”,水枪往溪水里吸满水猛一推活塞,水柱子直蹿三四丈外;做一支“机关枪”,摇来嘎嘎响,还有打苍蝇的拍子,粘知了的网兜,春天放的纸鹤和元宵提的小灯笼。
再大一点编鱼笼、鳝笼、扎竹梢丝诱捕虾獒……⑨长大成人了,更是竹不离肩释手,一年到头与扁担、垛柱、箩筐、土箕、锄柄朝夕相伴。
⑩故乡人就这般与竹子相连,直到心脏停止跳动……13.文章第⑥段说“故乡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竹子”,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一刻也离不开”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14.认真阅读第②段,回答问题(4分)(1)文段中“冬笋深深地躲在泥底,要找到它很不容易。
”一句话,找出下文与“找到它很不容易”相照应的语句。
(2分)(2)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运用准确的动词,结合语境进行赏析。
(2分)15.简要概括第③段中“轰轰烈烈的景象”是什么,并说一说这种“轰轰烈烈的景象”为什么令作者“终生难忘”。
(4分)16.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5分)拉亮了灯等你佚名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
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
”我急忙应道。
打电话的是我班上最调皮的男孩。
“昨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
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学校为她送行。
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
“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的心潮起伏,难以释怀。
1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
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
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
我细数着钟表的嘀嗒,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
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
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
“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的发现了我。
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般朝我跑来。
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她们我有多么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光亮。
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
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
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点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
”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的泪水涌动。
“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
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
“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颠一颠。
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
”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
“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
“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
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
“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
”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
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
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
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