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习得复习题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

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

(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

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

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

(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

(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

(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

(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

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

(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

(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

(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

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

(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的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

(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与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

(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

(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

(三)Oxford 的分类学习策略直接策略记忆/认知/补偿策略简介策略元认知/情感/社会策略Ellis认为Oxford的分类是最好理解的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

2.简介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

4.如何区分: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P2对于学习者来说,“母语”与“目的语”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166主要内容(1)调节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指出,正像人类要通过工具作用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3)个体话语与内在言语在第二语言形成的初级阶段,使用的第二语言只为了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时的语言是社会语言;随着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学习者能慢慢的感悟到语言点特征,但还不能完全掌握,这时会出现个体话语,标志着语言已经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渡,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力正在提高;最后,当学习者能完全掌握语言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语言,成为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

(4)活动理论“活动”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社会性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接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把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

意义: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社会文化理论体系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1)社会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2)对于习得过程的解释,社会文化理论不同于行为主义倡导的新习惯的形成,也不同于心灵学派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理论,而是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都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过程来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局限:(1)研究范围比较小,(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下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4)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语言习得速度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到。

6.“习得”“学习”这两个过程P4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和学习是一对对应的概念。

习得是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学习是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的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形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自动化处理:自动化处理迅速而且大都受到分散的注意,以并行处理方式运作,是通过练习建立起来的,受信道容量的限制很少,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控制性处理:控制性处理较慢,以序列方式运作。

因为它是临时性的,而且大都受到集中注意的控制,受信道容量的限制。

控制性处理可以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8. 什么是歧义容忍度;什么是移情;什么是关键期假说190,286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着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如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

移情就是能体会他人的情感。

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其根本的问题是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情感方面的沟通并预测相互间某种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所谓“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

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12、3岁左右)到来之前。

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的进行。

9. 请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255,4“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信息,人们可以了解并报告出来;它的掌握是有或无的状态,必须是被完整的获得;学习者通过被告知可以突然的获得;可以被学习者意识到,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有两种: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它的掌握可能是部分的;通过技能练习而逐渐获得的;一般不被学习者意识到,不能从口头上来交流;习得方式:类推。

外显知识是通过学习者有意识地关注语言形式得来的知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形式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

内隐知识是通过交际来使用语言从而无意识地获得发展的知识,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功能练习可以促进其发展。

10. 可教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52只有当所教的语言结构接近学习者现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有能力习得的语言结构时,正式课堂教学才能促进语言习得;超越学习者心理语言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无法帮助他们掌握所教的内容,也无法使他们跨越语言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可教性假设”。

11. 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8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和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

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

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从人的大脑本身去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参与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

外界因素对语言习得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12.什么是普遍语法?202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

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具有的因素或特征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

当然,我指的是生物学上的必然性而不是逻辑上的必然性。

普遍语法表达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而且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是不变的。

”13.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213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通过所接触的有限的语言输入获得的。

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