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考试题

高一历史第一次周考试题1.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2.举荐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举荐者与被举荐者通常都是世族大家之人,结果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这种现象渊源于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3.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4.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6.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公天下D.宗法制7.《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皇帝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9.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10.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

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集权制完善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D.议会制初步确立1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1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处理全国政事C.设立太尉管理全国军务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13.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大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1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5.“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16.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17.“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可见,明朝内阁()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18.“……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

”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19.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20.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淸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依据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戚胁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21.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22.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23.“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24.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25.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26.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27.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28《读史漫录》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29.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3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3: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