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题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30题,共58分):1.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B.李鸿章“避战自保”C.清政府腐败,置民族与国家安危于不顾D.清军将领畏敌如虎2.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李鸿章消极避战的保船政策B.威海卫的后方设施薄弱C.日军偷袭威海卫后路D.日舰封锁威海卫出口3. 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①② B. ①②③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4.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5.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共同核心内容是A.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B.建立“中华共和国”,实行议会制C.反帝必反清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6. 下列属于清末“新政”采取的措施有:①奖励实业②兴办新学堂③实行征兵制④编练新军⑤奖励创造发明A.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④⑤7. 18xx孙中山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于:A.檀香山 B. 广州C. 香港D. 上海8. 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A.章炳麟 B. 邹容C. 孙中山D. 陈天华9.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C.黄花岗起义 D.四川人民反清起义10. 造成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A.斗争目标不同B.斗争方式不同C.阶级立场不同D.世界观不同11. 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正式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其出发点是A.扩大国民革命军B.奠定北伐基础C.创建新式革命武装D.促进国共合作12. 省港大罢工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回击英法帝国主义制造的“沙基惨案”B.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人C.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D.支援第二次东征13.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B.北伐目标明确、方针正确C.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D.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分化14. 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的直接目的是A.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B.为发动反革命政变作准备C.谋取国民党最高统治权D.削弱和限制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15.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6.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是A.北洋军阀的封建复古逆流B.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影响C.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努力D.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7. 辛亥革命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B.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C.中国社会性质和矛盾依旧D.受新的革命思潮的影响18. 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是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诸多学者担任北大教授B.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C.听任各种思想的发展D.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19. 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的著作是A.《说孝》B.《文学革命论》C.《狂人日记》D.《文学改良刍议》20.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21. 辛亥革命后,从封建营垒里分化出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发展实业,他们的代表人物首推 [ ]A.张謇 B.周学熙C.荣宗敬 D.朱其昂22. 19xx年~19xx,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①采矿业②机器制造业③纺织业④面粉业 [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什么要求?[ ] A.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要求B.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殖民统治的要求C.建立君主立宪的要求D.签订和约的要求24.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 ]①实业救国②民主共和③尊孔复古④向西方学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5.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却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没有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小,技术要求高,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26.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B.中国落后C.中国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和尊严D.扭转贸易逆差27.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侵略B.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C.英国资本家要夺取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D.中英贸易英国入超28.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言:“向时纹银每两兑钱千,今则每两兑钱千又六百。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官场贪污成风B.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C.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D.清政府大量增加赋税29. 面对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上书皇帝要求严禁鸦片的官员除林则徐外还有[ ] A.魏源 B.姚莹C.黄爵滋 D.徐继畲30. 19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其影响不包括...A.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D.资本输出成为对华侵略的主要手段9.资本主义列强取得在中国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运权是在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中法新约》D.《辛丑条约》二、材料解析题(2题,共14分):31. 阅读以下有关戊戌政变后,清朝新政的几段材料:材料一 18xx8月,清廷颁发谕旨,指出:“国家振兴庶民,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
前因商务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江一带先行试办……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师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重新。
”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情,考求物产”。
“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光绪朝东华录》材料二在经历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发出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肝焦劳,联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并于19xx年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
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主、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最初的纪元》材料三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决心:“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苷所能挽回厄运。
帷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轨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列无他策。
”---胡峰《清末新政》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中清政府的变法态度及变法内容的变化特点?(2)你如何看待清末“新政”?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处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xx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
……揭杆斩本,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②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如何?③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④根据材料一、二、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三、问答题(3题,共45分):33.34.35. 孙中山两次解释的民族主义有何原则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对新民族主义代替旧民族主义,你是怎样认识的?高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A3. 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能否全面认识到列强给清政府贷款的目的,含有深入揭露近代列强侵华本质的思想教育因素。
试题表述与教材内容大体相同。
选①和②是直接目的,选项③和④是最终目的,必须四者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列强贷款的意图。
应选D项。
4. A【分析】本题涉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方式问题,考查辨析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A项是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B、C、D项是资本输出的具体手段,解题关键是分清两者的关系。
同时,要注意题干所提示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是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应弄清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方式上的阶段特征。
5. D【分析】此题是比较选择题。
审题时要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方向考虑。
题干中的三位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而革命特征是其共性。
A、B、C项是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要求。
D项是革命的目的和要求,符合题意要求。
6. B7. A8. A9. B10. C11. C12. C13. C14. D15. D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答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
关于这个内容,教材有明确表述,考生如果熟悉教材,是可以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的。
选项B和C是十月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选取项A有悖史实。
16. D17. C18. B19. C20. D21. A22. D23. A24. A25. D26. A27. C28. C29. C30. D二、材料解析题:31. (1)变法态度日渐坚决;变法内容由经济改革扩及政治改革。
(2)清末“新政”是当时统治危机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保护清朝统治,这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
但是“新政”的内容及措施在当时符合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3)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挽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所以“新政”是反动的,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