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训练集锦(一)中国墨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
”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
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
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墨的。
(3分)15.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分)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16.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17.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第⑤⑥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只填序号)。
(4分)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墨客 C.墨宝 D.舞文弄墨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说明对象“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C.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入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入模成型。
D”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既……又……”。
(二)中国竹,意无穷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
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
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
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
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
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3分)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分)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分)(三)什么样的行星“宜居生命”①到目前为止,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但科学家相信:在宇宙中凡是具有生命诞生条件的天体上,都有可能出现生命。
必须先要寻找到与地球类似的“宜居行星”。
②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已经借助开普勒望远镜确认首颗位于太阳系外、处于“宜居带”内的行星。
这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体积约为地球的2.4倍,表面温度约为21℃,这个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此外,这颗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
这是目前被证实的在大小和运行轨道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它也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每290天围绕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一圈。
也许你会问,“开普勒-22b”是“宜居行星”吗?“宜居行星”要满足哪些条件呢?④首先,宜居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
太阳系有两类行星:一类叫类地行星,一类叫类木行星。
类地是具有岩态表面,类木行星具有气态表面。
对于地球生命来说,类木行星不适宜居住,因为它是气态的,生命没有落脚点。
目前..科学家还不确定“开普勒-22b”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是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因此不能确定它就是类地行星。
如果它不是类地行星,就更谈不上是“宜居行星”。
⑤其次,这个行星必须与地球大小相似。
如果行星太小,会因为引力太小而使大气四散逃逸,还会留不住足够的水。
行星太大了也不行,因为太大的行星会把过多的氢气、甲烷和氨气留下来,同样使生命无法诞生或生存。
⑥再次,。
在行星科学中,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称为“宜居带”。
例如,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表之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
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表明,如果地球的轨道比现在的实际轨道只要小5%的话,那么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发生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就像现在金星上那样,地球上的高温将会把所有的海洋都蒸发干净。
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大1%,那么地球上早在20亿年以前,就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冰川作用,就像现在的火星那样,所有的海洋全部冻结起来,地球上的温度将会处在-50℃。
那样的环境不可能演化出任何生物来。
“开普勒-22b”围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母恒星旋转。
这颗恒星发出的光比太阳光弱大约25%,因此那里的“宜居带”要比太阳系里的“宜居带”更靠近恒星一些。
另一方面,“开普勒-22b”到恒星的距离又比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近了大约15%,恰好使它舒舒服服地落在了“宜居带”中。
因此,如果新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液态水就可以在那颗行星的地表上长期存在。
⑦但仅仅满足上述条件,“宜居行星”上就一定满足有生命的条件吗?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人类找到“宜居行星”,这颗行星的自转角度是多少?拥有怎样的大气?表面由什么物质构成?是否拥有类似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这些还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
13.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本段内容的语句。
(3分)14.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目前..科学家还不确定“开普勒-22b”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是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因此不能确定它就是类地行星。
1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开普勒-22b”有可能是“宜居行星”。
B.第⑤段横线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不仅……而且”。
C.文章④-⑥段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D.如果“开普勒-22b”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液态说就一定会在那里的地表上长期存在。
16.第⑦段中一系列的问句启迪我们。
(3分)(四)鸟飞雀跃白双法①汉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所以有“仓颉造字”的典故。
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汉字一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走来,直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字。
汉字有其自身的造字规律和原则。
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
③我们来看“鸟”字的发展。
“鸟”字就是一个喜鹊的形象,从甲骨文()、金文()来看大体是个鸟的形象。
“鸟”字到小篆()线条化时初具字形。
演化为隶书()时上撇为头顶的毛,中间是头部和表示眼睛的一点,下面是长羽和爪子的四点“灬”。
简化时写成“鸟”。
④许慎在解说这个“鸟”字的时候,专门加了一句叫“长尾鸟”。
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鸟中,什么鸟尾巴最长呢?有人说孔雀的尾巴很长,野鸡的尾巴很长,但这些都不常见...的就是喜鹊,在民间老百姓又把喜鹊叫.......。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做“野麻雀”。
因为这种鸟身上有点点,像小麻子一样。
这个鸟不容易喂养,它性情很烈,你如果捉住它,它宁可饿死也不顺从人,野性很大,所以叫野麻雀。
⑤雀也是一种鸟,这个“雀”字另外一个读音就叫“qiǎo”。
在方言里还有这个音,例如“家雀qiǎo”一词。
“雀”字的甲骨文由“小”“隹”两部分组成。
隶书将篆文的“小”写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