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浅谈
2011年在大二的上半个学期我选修了储老师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望与回顾,虽然这门课只有短短的二十多个学时,我的专业课也与此丝毫没有关联,但由于我对这门课感兴趣以及老师讲课时注重联系实际并以自己的经历来给我们做讲解,所以对这门课我从未旷课,上课时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为了给这门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下面我将结合几份期刊论文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
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是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维护、基金筹集与管理、卫生维护调控与监督的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医疗保障体制。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实现不仅需要卫生部门的持久努力更需要政府部门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方面的鼎力协助,政府制度上的支持和资金的协助与卫生部门的维护调控与监督这两者缺一不可。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最近几年才开始办的有模有样,因为我们的国家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国家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的骄人成绩,改革开放后几次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经济快速发展一举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富了,以前因贫穷而无法实现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有了最基本的资金保障,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开始驶向了正轨。
为解决农村医疗保险问题2003年我国政府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3)》中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
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随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尝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政府从2003年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之日起,全市13个郊区县、188个乡镇都开展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过4年的发展,参合率逐年提高,筹资总额逐年增长。
2007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268万, 参合率达到88.93%。
2006年,参合农民中有198.4万人次获得补偿,补偿总金额达3.29亿元[2]。
2007年北京市市、区两级政府将共同筹资,增加人均补助80元,使全市筹资水平提升到人均220元,市政府新增补助资金1亿元左右,依照区县功能定位实行分类补助。
怀柔作为京郊区县试点区,实行了农民大病统筹新政策。
农民可按20元或10元两档缴费,市区镇乡三级政府给每个农民统一补贴40元。
其中,按20元缴费的,住院医药费报销起付线由过去的3000元降到1000元,报销时按1000元到6万元以上分6档,报销比例由35%到60%,报销封顶金额由3000元上升到3万元。
截至6月11日,怀柔全区14个乡镇286个行政村已有12.7万名农民
缴费参加大病统筹,占农民总数的71%,其中951名住院患者已报销医药费166万元。
没有报销医药费的农民可享受健康体检。
新政策大大扩展了受益面,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喇叭沟门村60多岁的低保户彭兴花老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由区、乡两级政府出资为她办理的农村合作医疗卡。
老人高兴地说:“以后我这个孤寡老人看病不用担心了!”为减轻低保群众的就医负担,从今年起,怀柔区由区、镇乡两级财政出资20多万元,为农村低保户交纳医疗保险费用。
低保对象不需交费就可享受医保,一旦生大病即可按比例获得最高3万元的保险补偿。
这项政策惠及全区7181名农民。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确实使广大的农民受益匪浅,但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的住院报销让农村居民不再为生病花钱而发愁,然而当人们高兴之余却也有些异样的担心,现在的制度是给农民报销一定的比例,但是这种报销却是在事后才给的报销,也就是说如果家里贫穷在交不起住院费的情况下病人只能先借钱来看病,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让农民为借钱而发愁更严重的是会延误病情,错过最佳的疾病治疗时间;二是医药报销范围需更加广泛,医疗
费报销需要更加规范。
现在农村医疗报销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规药品,虽然这些药品病人会经常服用但是这些药品本来的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价格较昂贵的药品报销的种类较少,比例也较低,对于真正患了重病的患者而言,医药报销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帮助农民解决根本问题;三是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各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分散格局。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等不同医疗保险制度并存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统一的医疗管理体制和机构,各项制度分头管理,再加上各项制度及其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衔接,易导致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一系列问题;四是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2000年我国卫生事业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左右,公共卫生事业费用约占总卫生事业费用的15% 。
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
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
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
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是我们国家为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大胆尝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能从单纯的医药方面来解决,其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乃是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确实有了飞跃的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我国人口基数十三亿之多的现实,而农村人口占据了约80%,为近十亿的人提供医保不能不说是一项艰难而又巨大的工程,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为如此大的工程买单,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这项工程的完工将变得遥遥无期,因此归根结底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是在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后政府为改善农民生活而采取的利民措施。
农村医改道路虽举步维艰但意义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的医保远不如人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改的稳步推进,农村的医疗保障体制将会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邹建峰.《构建农村医疗安全网.中国经济信息》
2汪时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与发展研究》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