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政治下册复习提纲一、自然科学的革命1.牛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出版),牛顿的研究成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达尔文:英国的达尔文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观点,指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3.爱因斯坦: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1、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2)工业方面: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允许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
3、影响和历史意义:第一,创新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①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是对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②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直接作用: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恢复到一战前水平,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二)苏联的成立:1922年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沙俄(1917年以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年底)(三)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影响: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
受打击最严重的是美国和德国。
(二)罗斯福新政(实施时间:1933年)1.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直接目的:为了使美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②工业方面,政府实施“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调整劳资关系,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以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等。
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工业方面)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4、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5、罗斯福新政的启示:①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②要结合国情实行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③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实施“产业复兴法”)。
8、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美国)。
9、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10、罗斯福新政中,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举办大规模公共工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1、德国突袭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夏威夷海军基地珍珠港,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时间:1942年1月,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承诺: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作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等。
会上苏联答应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
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二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同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五、“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一)冷战信号:丘吉尔“铁幕演说”: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二)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1947年)。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冷战实质:美国要“称霸世界”)2、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马歇尔计划的作用: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这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冷战高潮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结束的标志(两极格局崩溃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六、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70年代)1、欧共体的建立:①成立原因:摆脱美国控制,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②成立时间:1967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成立了欧共体。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联盟各国的竞争力。
)2、二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原因:①实行民主化改革,②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④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表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③深化改革。
④保持社会稳定。
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七、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崩溃,冷战结束。
八、经济全球化的趋向1、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名称: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扮演着主角)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积极影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既可以从全球化市场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进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优势面前,发展中国家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利益更易受到伤害,国家主权甚至也受到冲击。
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3、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是在(2001年12月)。
4、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美国摩托罗拉手机,有相当部分是在天津生产的,说明(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
5、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如何应对: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科技,打造本国品牌;③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④坚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扩大国际市场;⑥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即冷战结束后)2、“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3、当今世界,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走向崩溃,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一超”与“多强”并存局面,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4、“一超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一超多强”之间关系的核心是竞争、合作。
)5、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十、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①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③极大改善了人类社会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