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

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

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

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

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

“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

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思索,开展了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和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重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语法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

二、各个阶段的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一)从重意义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

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

近年来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著作的学术价值不可否认,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西方传统语法一类的。

传统语法理论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过分重视意义而忽视形式。

划分词类凭意义(概念),分析句子凭意义,各有各的道理。

这样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五十年代的两次语法专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倾向的检讨。

1953-1955年问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布理论;1955-1956年问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对以往研究片面性的纠正。

两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法重形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和分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指出:“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期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新疆师大学报》上发表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前三部分分别论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各自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三个平面之问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这篇文章提出的研究方法比以往的进步之处在于更全面的审视汉语事实,充分考虑到各方面问题。

它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框架己初步形成。

从《新著国语文法》到“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重意义到主张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更全面地研究汉语语法,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二)从中心词分析法到变换分析法传统语法在对句子进行分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如教学语法和“暂拟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主谓词组看作句子,认为句子总是由主谓词组组成的;遇到偏正词组时,首先找出中心语,遇到述宾述补词组时,也首先找到谓语中心语,即把主语和谓语看作句子的主干成分;设立句子的六大成分,并分为三个层次,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每个实词和句子成分一一对号,只承认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缺点明显,缺乏层次和关系观念,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其他却不行,必须以词的省份进入句子,导致句子成分有的是此有的是词组,在理论上不一致。

另外,把修饰成分看作是附加的,不重要的,致使在语义理解是出现错误。

1952年《中国语文》连载了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是借鉴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方法研究汉语的一部代表作。

该书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式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语法特点。

在这之后,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风靡一时。

不过,结构主义语法真正取代传统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地位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其具体表现就是在1981-1982年间开展的析句方法讨论之后,层次分析法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结构主义语法主张通过形式来谈意义,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它,分析它,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1982年的析句方法大讨论之后,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法占了压倒的优势,基本上取代了传统语法的成分分析法。

但层次分析法的另一个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即句法关系,不能揭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问的关系,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

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析法。

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句子的结构,因此,他常用于区别歧义句。

有些歧义句运用显性语法规律区别不了,在变换式中却能够显现出来。

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组合上还是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往深推一步,在分析上显然是更加细密了。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但是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而语义特征分析恰好弥补了变换分析这一方而的不足。

语义特征分析是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开始采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此实词的句式之所以独具的某此特点,之所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以分化的原因。

对句法结构意义的分析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语法形式的研究给予合理的解释。

语义指向理论可以帮助分析情况复杂的语法结构,重点是分析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如“他掉了朋友送的钱包”中的“掉”与“钱包”在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

而“他伤心地走开了”中的“伤心”与“走开”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不一致,“伤心”是指向“他”的。

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用指向分析法进一步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从层次分析法到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过程,是汉语语法研究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分析逐渐走向深入、细致的过程。

这种方法论的演进体现了汉语语法在静态的语言单位研究中取得一些巨大的成绩。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从成分分析法到语义特征分析法不是句子的分析方法 ,而是短语的分析方法 ,充其量也只是对抽象的句子所作的句法分析 ,这种传统的所谓句子分析方法注重句法或语义 ,排斥语用 ,分析的“句子”实际上是排除句调以及“挂在句子身上的语用零碎”以后剩下的词语组合。

同一个句子强调的重点不同甚至表达的含义不同,这就涉及到语用。

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既可以分析抽象的句子 ,也可以分析具体的句子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从一元到多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从开始的单纯引进西方传统语法理论,结合汉语特点借鉴结构主义的描写语法理论,到改革开放后扩展视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形式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格语法、认知语法等各种各样的语法理论层出不穷,汉语语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最初以描写事实为主,近些年学者们试图寻找一些能解释这些汉语语法事实的深层机制,探寻汉语语法的本质、规律。

重视新的理论、方法的探索,尤其重视用认知学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以语用为基础,打破了过去研究局限于结构主义过分重视语言结构的静态描写而忽略语言的动态考察的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