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型主题阅读分享课

课型主题阅读分享课

课型:单元主题阅读分享课授课内容:人教课标版五上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八篇同主题文章,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采取了哪些读书方法?生1:本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的课文有《古诗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我采用的读书方法主要是批注法,如:画记式、注释式、归纳式、联想式等。

师:真好,你不仅说出了单元主题,还把单元里的课文一个不漏地说出来。

生2:我结合“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主题,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诗三首》《梦忆荷塘》《村里的打铁铺》《剪不断的乡愁》《伸出墙头的梅花》等文章,我主要采用“学思法”和“五步法”。

生3: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我采用的就是“三到法”。

生4:我采用的是“回味法”。

……师:看来我们的读书不仅有质量,而且还非常有个性。

同学们,每当看到一轮明月时,不论是古代的游子,还是现代的旅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月是故乡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本单元的读书感受。

不妨先从单元导读入手,请大家注意从“脸庞、守望、擦亮、荡漾”等几个词语入手体会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情感。

生读(深情地):月亮,是妈妈的脸庞。

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伫立守望,让思念把她划圆、擦亮,然后,就睡在这汪温柔的水里,让梦之船轻轻的荡漾,摇回我那山清水秀的故乡。

[赏评]一、起——读批注议得“主题”之意在学生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八篇同主题文章的基础上,本节课伊始,王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主题,接着深情切入主题,再抓住“脸庞、守望、擦亮、荡漾”等词语指导朗诵单元导读。

这如歌的文字,这挥之不去的柔情,此时已如“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般荡涤着学生的心灵,一款款浓浓的思乡情便由此弥漫开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王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正是因为课前学生充分、独特且富有个性的阅读,才使得他们对单元主题有了如此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如:学生采用的“学思法”(源自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五步法”(源自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说),“三到法”(源自朱熹:“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回味法”(源自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之说)等等,在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训学斋规》)的基础上,或批,或注,或议,使其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自然会得文章和“主题”之意。

(二)师:是啊!故乡是游子梦的摇篮,不论月盈月亏,游子的心总是在守望着家园。

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这组文章,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乡情?生1、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诗三首》中的《乡思》。

(深情地读)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已恨天涯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勾起我思乡情的是一句名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仲师:是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种相见难的痛苦,是一种望眼欲穿的思念。

生2:余光中的《乡愁》每句话都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几生附和着读)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信台湾同胞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和我们同坐于月下,共话佳节了。

生3:读了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我的心仿佛都碎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师: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梦忆荷塘》中的一段话:荷塘并不大,好像月光洒下的一弯清波,但清幽、皎洁。

荷花并不多并不美丽,只是那纯洁透明的白里微微透出点粉粉的羞涩,像淡妆的仙女,娴雅而又不失美丽。

荷叶并不茂盛,是荷花的裙子飘拂在清波上,带来了美丽的幽静……师:故乡的荷塘,梦里的荷塘,我永远的荷塘啊!生5:《村里的打铁铺》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村东头那棵大槐树下,顺着祠堂的边墙搭的那间偏厦房,就是我们村的打铁铺。

它破旧,烟火把它熏烤得焦黑焦黑的。

它和旁边的祠堂、大槐树一样古老,和村里那口很深的水井一样古老。

阿奶说,有我们村子的时候,就有这间打铁铺了;阿爷却说,是有了打铁铺,才有我们这个村子的。

师:这打铁铺锻造的不仅仅是农具,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还打造了兵器,改变了农村的命运。

生6:《剪不断的乡愁》中有一句话让我对乡情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乡情何止是故乡的人,还有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师:宁恋家乡一抔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生7:《伸出墙头的梅花》中也有一句话:“西屋花园里的一切依旧,梅树也依旧。

望着飞雪中的梅树,我的心情格外机动,抚摸着斑驳的树身,我在风雪中静静地伫立在梅树下,痴迷地望着那一簇簇的花蕊,忘了一切。

”这句话中的两个“依旧”和“忘了一切”使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师:梅花是最有骨气和灵魂的。

王安石眼中的梅花是凌霜傲雪,仕途不顺的陆游眼中的梅花是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

我又想到了在教材第八单元中,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梅花,又是豁达开朗。

生8:《五月槐花香》中有一句让我体会到了《桂花雨》中母亲身在他乡的感受: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村前村后一树树雪白的槐花压满了枝条,宛如一片片洁白的云。

那缕缕清香,由风儿携着,潜入村里的每个角落,溢满了人们的心田。

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随着枝头的片片白云飞向远方,飞向童年……师:这槐花香与桂花雨都蕴含着无尽的思念啊!生9:《弯弯的忧伤》是我最欣赏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离开大舅家时,已是入暮时分,车上还在重复那首《弯弯的月亮》:“我的心中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故乡,你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文章中的这句话刺伤了我的心。

其一,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爱中有怨,怨中有忧,这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呀!其二,这篇文章特别真实,我们很多人的故乡虽然值得眷恋,但是几年、十几年不曾发生改变也是值得优虑的。

师:你是个有个性的孩子,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忧伤了。

生10:从《祖母的芒果树》中的这段我体会到了祖母与芒果树那种相依相守:每年四五月间,芒果树开了一树黄花,祖母以希望的眼光来看这一树黄花。

她的脸上虽有丝丝笑意,但笑意之中却隐藏着些许沉重。

师:祖母和芒果树与《梅花魂》中外祖父和梅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生10:二者都是以物抒情,表达的都是思乡恋国之情。

师:看来阅读文章时把课内与课外联系在一起的确是个好方法。

[赏评](三)师:无论是荷塘、梅花,还是文中的那弯弯的月亮,每个人的心弦都有可能因为风花雪月而触动,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牵动文人心的,无疑是月亮,在全唐诗50836首诗中,月字一共出现了11055次,在中国人的心中,对月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那么你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诗词呢?生1:王安石的《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师:相思让人夜不能寐。

生2: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一轮明月,两处浓情。

)生3: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师:朦胧的月色,愈发的让岳飞感受伤心。

生4:洪适的《渔家傲索引》:昨夜醉眠西浦月。

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

长欢悦。

不知人世多离别。

师:无奈而伤感的月。

生5:陆游的《秋波媚》: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师:月亮多情,作者亦多情啊!生6: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师:不论天涯海角,我们共同守望的永远是同一轮月亮。

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生7:思念家乡师:何以见得?生8: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还有吗?生9:思念亲人。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10: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生11: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四)师:面对一轮明月,故乡的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一下子涌上心头。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什么呢?(课件出示《水调歌头》)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和序言。

能读懂什么?生1:我觉得大概意思是:苏轼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所以他大醉,一杯一杯又一杯。

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清冷的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佳句。

师:你有非凡的理解能力。

这首词是苏轼46岁所作。

这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屡次被贬,而苏辙既是苏轼的同胞兄弟,又是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甚至苏辙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官爵,职务,待遇,来请求皇上赦免哥哥苏轼。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屈指算算,已经与弟弟分散七年之久了。

由此,更增添的诗人的思乡之苦。

让我们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按“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步骤来读好这首诗吧!(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的情况。

)师:有些句子,我们一定要读好。

如诗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范读,生跟读。

)师:面对这轮清冷的明月,苏轼此时心潮澎湃,在政治上,他遭人排挤,生活中,与亲人分散,无比孤寂。

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他也许会问:明月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读出对弟弟的牵挂吧!(生再读)师:苏轼还可能这样问明月:明月呀,你直道团圆有人笑,哪知离别有人愁啊!读出对世事的埋怨吧!(生再读)师: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范读,生跟读。

)师:此时此刻,苏轼本应与弟弟,与亲人团聚,但是苏轼却不能,这时候,这轮明月显得是那样凄凉,此时的苏轼本应惆怅与苦楚,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面对世事的多变,从容淡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