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别新闻与文学,这两种有着各自发展轨迹和历史的两种文体,近来又出现了相互交融的争议。
为了让这两种肩负不同使命的文体保持自己的纯洁性,为其划清泾渭的学者很多。
然而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社会对文学和新闻的需求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也有很多呼声要求两种文体取长补短。
因此,厘清它们的差异,把握它们的基本目的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新闻与文学大有裨益。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从新闻叙事角度研究新闻以及新闻与文学的差别,成为又一有效手段。
一、叙事目的的差异在《新闻叙事学》里认为,“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
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
”新闻的叙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事实进行传递,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
因而,新闻叙事在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速度的选择上,均以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一追求中,无论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手段有了多少文学化的趋向,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其底线。
而这一目的又统摄了新闻的叙事表达,整个叙事框架都将围绕着新闻“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叙事“真实”。
它选择的叙事模式,在根本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围绕某一件事件,努力还原其真实面孔。
虽然,同新闻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但是作者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事实本身修改加工,或者大胆想象。
“事件”本身的修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事实”并不是叙事的目的,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作品抒情主体的主体意识的承载者。
二、叙事文体的差异在叙事学里,叙事有三种形态:文学叙事、历史叙事、新闻叙事。
文学叙事是种“艺术叙事”。
新闻叙事虽也有“艺术化”的手法,但由于目的不同,大体是种“客观叙事”。
有学者曾经用“叙事张力”来区别两者。
所谓的“叙事张力”,是指叙事模式自身的表现力。
也就是说,叙事文体是可以区别于叙事角度、叙事模式等,独立表现叙事特征的一个方面。
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自己将要下笔的是何种文体,艺术灵感、自由想象总是最最宝贵的创意来源。
文学叙事,因其艺术性,其实并没有普适的叙事类型,因而有学者称其为“非类型叙事”。
这种叙事文体可以任由叙事者根据叙事者的主观意愿、表达情感的需要、艺术风格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叙事文体。
就像文学本身涵盖面很广一样,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是只需服从叙事者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的需要,而没有类型约束的,是自由化、个性化叙事。
这种叙事文体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并且带给读者的是超越了所述事件本身的情感体验或者艺术魅力。
再来看新闻叙事。
相对于文学叙事,无论新闻报道本身的种类有多少,它的各种文体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艺术灵感”虽然重要,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事实本身,并且有着严格的原则性考量。
新闻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型叙事”。
如前所述,新闻叙事虽也可采取不同的叙事模式,但是文体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叙事者的主观意图和叙事需要。
不同的新闻叙事文体都是为了展现事实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因而本身并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如果新闻叙事采用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并且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其真实力量,那么这个新闻作品本身就会受到原则性的质疑。
毕竟,还原真实才是新闻的初衷。
有的研究者认为,“近20年新闻形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内容讲求意境与深度,结构讲究多样化与自由性,文字优美,表情达意好。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并不能视为新闻叙事文体的变化,新闻叙事文体走向美、走向通俗,但自始至终都服务于事实,便于读者更真切的感受。
三、叙事模式的差别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与文学叙事模式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视角、叙事顺序、叙事速度。
1.叙事视角在叙事学里,任何的叙事过程都包含两个基本元素:事件和其叙述者。
这里我们将叙述者的不同理解为不同的叙事视角。
视角的不同,显示出作者与所叙述事件的不同关系,往往带来的叙述效果的较大差别。
一般,我们认为有三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也叫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表明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不仅知道过去、现在,也能预见将来,整个叙述过程就是在叙述者的视野里展开。
以这样的视角进行的叙事,文中将会记录人物的对话、描写人物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人物复杂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视角被多种文学体裁所采用,并且有了悠久的历史。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文学叙事多是文中人物与其他文中人物的对话和交流;新闻叙事,则常常是新闻的叙述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文学叙事采用这种视角能够给予读者整个事件清晰的轮廓,并在细致的描摹中把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全知的叙述者”传达读者。
由于客观世界时不断变化的,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所以新闻叙事一般不敢随意使用全知视角,避免主观臆断和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合理想象”。
第二种叙事视角是内视角。
即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视界去感知,文中所叙述的内容就是文中人物所知道。
这种视角最典型的模式是使用第一人称。
“我”叙述自己的故事。
或者在文中切换进其他的人物,叙述他们所知晓的事件。
内视角是文学和新闻都会采用的视角。
第一人称的记叙能够给予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虽然使用第一人称,但所叙述的事件可能并不是作者自己。
这就是文学中叙述者、作者、隐含作者的角色分离。
通过角色的分离来给予读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但是在新闻里,新闻的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身,但个别情况例外。
比如:2002年l1月26日的安徽卫星电视《午问新闻》,报道南京珍珠泉野生动物乐园出生了一对孪生狮子,市民们给它们取名字的消息。
采用的是这一对狮子自述的方式——“我们出生以后,南京的市民们可高兴啦,纷纷给我们取名字。
有的叫我们‘桂桂’、‘林林’?我们明白他们的意思,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来自桂林。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倒是喜欢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给我们起的名字‘珍珍’、‘珠珠’。
”报道的对象是一对孪生小狮子,用记者口吻作报道就无法取得例文中的亲切感,也不可能产生让这一对狮子姐妹自述而带来的可爱和顽皮劲。
第三种是外视角,又称为纯客观视角。
使用这种视角的文本里,叙述者类似于摄像机的角色,塑造人物时,只记录其外貌、对话、动作等能见现象,不能刻画人物的心理,不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外视角能够带来一种高度的客观和冷静,表明自己中立的态度和立场,使用语言也较为谨慎。
它既不是全知视角所可能有的纵横捭阖,统揽全局,也不是内视角常见的真切可感。
可以说,这是文学叙事中最忌讳的一种视角,因为它没有感情。
早期西方曾经盛行过一种“客观报道说”的新闻思潮,主张“纯客观”的记叙,使用的就是这种外视角的叙事模式。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新闻并无所谓的“纯客观”立场,无评论、无分析的新闻报道也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
所以,这也是为新闻所摒弃的。
2.叙事顺序无论是文学叙事还是新闻叙事都存在着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处理方式。
但是由于新闻的传播目的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原因,新闻消息的叙事顺序最常用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
导语精简而概括。
然后按照事实重要性原则,依次叙述。
但是即便是长篇新闻作品,比如通讯、特写等,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比小说要“规矩”很多。
很多文学作品追求艺术化的表达效果,采用意识流和交错叙述,在时间顺序的处理上可以玩出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
但新闻,即便很多学者提倡新闻“故事化”,提倡叙事悬念的设置,但适当的倒叙、插叙是为了给读者更加深刻的事件体验,且使用得较少较谨慎,多用于为文章铺垫一层基调或者补充相关背景链接,以方便读者理解。
3.叙事速度在叙事学里,叙述步速上的差异,可以造成发生的事件时间与叙述所用的时间,即文本时间的巨大差别。
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差别,把叙述速度分为省略、概略、匀速、减缓和停顿。
等。
简而言之,新闻是概述性的,所采用的叙述速度通常是省略、概略。
用较快的叙事节奏将新闻事实快速呈送给读者。
比如:“1984年1月,小平同志曾到深圳视察过。
一晃,8年过去了。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一晃”中,文本时间为0,叙述的步速是无穷大。
新闻中使用省略是遵循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文字“经济性”原则。
通过省略显示了事件的总体脉络,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新闻价值。
然而,这一叙述速度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新闻叙事的主要速度。
毕竟新闻要求叙事清楚,过多的省略则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文的叙事速度要快于事件的速度。
概略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字,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形已经非常明白。
这样的步速让新闻显得简洁、明快。
符合读者获取资讯的要求。
但是如果是描写同一事件,文学大体不会采用如此的概述。
文学需要细细营造气势,既有恢弘图景,也要有精雕细刻、绘声绘色。
如果在文学叙事中大量使用这种叙述速度,就无法实现文学的审美价值。
与新闻相反,文学常常使用的叙事步速是匀速、减缓和停顿。
匀速的记叙就是过程的完全展现。
如,“在当众审讯的时候,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她说:‘是!’阎军又问她:‘为什么参加共产党? ’她回答:‘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
’阎军又问:‘今后你还要给共产党办事?’她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刘湖兰慷慨就义》)减缓出现的情况是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
停顿则是事件的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
这两种叙事速度能够帮助文学显示出无比的叙事张力。
在这里,细节得到了扩张,像长长的慢镜头或者特写,形象丰满了,意蕴丰厚了,极富精彩和魅力。
这样的例子在文学中不胜枚举。
但是新闻中则寥寥无几。
四、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融合与自律近来出现的种种新闻“故事化”、“悬念化”的趋势,引起了各界学者对于新闻纯洁性的思索。
其实,在叙事学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手段可以相互融合,但是因为两者根本目的的差异,使得二者依然界限分明。
只要不伤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借鉴使用文学的叙事手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的价值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