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摘要】该文主要从法治的角度,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法治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选择依法治国道路的依据及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剖析了依法治国须具备的条件和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明晰地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路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长治久安;途径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表明将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法律基础。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选择依法治国道路的成因依法治国,简而言之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调整社会关系,其核心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精髓是创新法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依法治国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宏伟蓝图的保证,也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要求愈来愈迫切,愈来愈强烈,这不仅是民意的呼声,也是治国的需要。

(一)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都建立了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二)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上,由于不同程度地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轻视法治,使国家遭受损失和挫折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前苏联的肃反扩大化和我国的“文革”的沉痛教训值得永远记取。

(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依法治国是经过社会实践被公认的治国文明成果,它为国家的治理服务,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服务。

尤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公平、公正和正义,依法治国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及具备的条件(一)内容要求依法执政,要求党的领导法治化,将党的领导纳人法治的轨道。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国家重大决策,依照程序变为国家的意志,即制定为法律,使国家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立法,要求加强立法,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依法履行职责和承担义务;严格执法,司法机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监督监察体系,强化监督检查职能,认真履行其职责;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和文化水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城镇社区、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依法治国具备的条件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以下基本条件:高度统一及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良好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公共权力受到来自法律的严格限制与监督;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为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法律意识在全民得到普及,等等。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运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成员法律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任重道远。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思想准备。

这是一场持久战,来不得懈怠或中止,需要我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地拼搏,顽强奋发地努力才能够逐步地实现。

三、依法治国的路径(一)把党的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执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进人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体现,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我党坚持和推进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党是通过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来执政的。

所以,党的执政方式也就是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

依法执政就是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掌握国家政权,实施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我们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伟大探索。

市场经济具有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特征,要求有一种理性的机制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自治性,以规范其运作的竞争性和契约性、保障其内涵的公平性与平等性,同时制约其负面效应。

法治作为社会规范中最理性的规范,符合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具有亲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品格。

所以,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我国正日益融人经济全球化,加人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条约,还同许多国家签订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协议。

我们要求别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各种涉我条约或协议,自己也要遵守这些具有法律责任的制度安排。

因此,法治也是对外开放的要求。

适应这种新的历史条件,必然要求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使依法执政成为我们党的执政方式。

(二)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1.建立、完善以民商法为重心的法律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

民商法作为调整各类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法。

2.做好民商法与经济行政法的协调与整合。

民商法与经济行政法都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两者的协调一致和有效的综合调整,是建立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基础。

然而,民商法的许多规则及原则,有可能与政府部门的某些规章所确立的内容不完全一致。

其表现:3.立法要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我们所需要的,是符合和适应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正是以民商法为重心的、充分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而不是动辄限制权利;充分尊重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合同自由而不是处处设卡;充分尊重市场主体依法取得的财产权利而不是对其财产权利施加不合理限制的法律。

只有以这样的法律为重心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要在坚持党对政府工作领导的前提下,转变党对政府的领导方式。

党要起到综合协调各方社会利益、平衡地方利益、沟通各方意志、形成统一的立法意志和国家意志的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活动成为政府活动的准则。

行政体制改革要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人手,其目标是建立公共行政权力体制,改革的路径是: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建立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创造条件,推行大部制。

3.改革执行体制,建立执行局体制。

4.完善市场监管机构体系。

5.构建知识经济型的行政组织。

6.推进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制化的进程。

(四)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

落实严格执法还要解决好人事管理体制上的矛盾。

现在官员不对法律负责任,而是对任命他的上级领导负责,造成了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规章,规章不如规范性文件的尴尬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认真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价和官员的选拔任命、晋升问责制等等一系列人事管理体制,从制度设计的层面上解决好保障和维护法律尊严的问题。

(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监督体系,形成监管合力1.要实行合理的权力分割。

分权是避免家长制和个人专断的必然选择。

我们讲权力分割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

2.要建立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

制衡是社会主义政权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内在机制,也是约束权力、消除腐败的先决条件。

3.健全和完善监督体制必须建立以人大为主的监督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4.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树立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

5.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参考文献[1](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张晋藩.中国法律史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