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青年就业难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邓伟志/杨雄/沈关宝/徐勇/田保传/秘舒2012-8-26 15:57:40 来源:《探索与争鸣》(沪)2008年3期第4~12页2008年2月19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这一通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奋斗目标的有力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不少社会矛盾也相应凸显,其中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
当广袤的神州大地戏剧般地矗立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当城市化以狂飙突进的态势消弭田园牧歌,当产业结构调整湮没了机器轰鸣的多重进行曲,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大学生就业难、失地农民就业难、城镇青年就业难等等困境。
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是当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瓶颈,能不能解决好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过多,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有鉴于此,特邀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并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发表高见。
——《探索与争鸣》主持人秦维宪李梅解决青年就业要“两手抓”邓伟志,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在青年时期能不能就业至关重要。
青年就业,意味着把人的一生中能量最大时期的能量,向社会释放出来,奉献出来。
而失业只能说明势能难以转化为动能,使得浑身是劲的年轻人有劲没处使。
有劲不能往职业上使,必然向别处使。
那后果可就难说了。
青年就业,意味着在人的可塑性最大的阶段,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
失业者不大可能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就业方有职业道德可言。
道德的内涵就那么三、四种,少了职业道德这一角,道德素质免不了有所缺损。
为什么近年来青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原因之一是就业率低。
犯罪率与就业率成反比,犯罪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青年就业,意味着未来的社会生产力有望提高。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ABC,而且连西方学者也认为人力资本占全部资本的3/4。
不管自动化水平多高的设备也是由人先动的,尔后才是设备动的。
第一要素不上马,第二要素是死的。
今天不上马,不就业,以后再上马,就业,操作起来难免生疏。
青年时有技能,壮年时更有用。
社会不可能零失业,社会更不可以高失业。
今天的问题是:失业率太高了。
从全球看,青年失业占失业人口的比例高于青年占人口的比例。
青年失业率是成人失业率的两三倍。
这是极不应该的。
全球的事咱们管不了。
中国的事不能不问。
中国的登记失业率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而接近实际失业率的调查失业率又大大高于登记失业率。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有个数据,失业青年占城镇失业人口的53.2%。
可见,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题目。
从失业青年的构成看,主要是两路人。
一路是农民进城。
由于土地容纳不了原有的农业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百万级的数量在增加。
再一路是高校在缺乏相应配套措施的情况下,不适当地扩招,造成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学生失业。
这一路绝对数不多,可是,活动能力不小。
有学者分析,他们正在从“准阶层”向“显阶层”转化。
这一“显阶层”搞得好是动力,搞不好就是阻力,是不可低估的阻力。
老人花巨大成本扶植的所谓“啃老族”,啃到最后会啃出个什么来,天知道!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论证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
按理说,GDP增长必然带来就业率增长,二者是有线性关系的。
可是在我国恰恰相反,GDP惊人的高,就业率惊人的低。
这就说明青年的就业问题值得深究,并且也一定能够研究清楚,从而找到解决的途径。
怎样提高青年的就业率?第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继续在吸纳劳动力上作贡献。
众所周知,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创新极少,拥有的知识产权极少,甚至至今还没把技术创新当作自己的第一选择,那怎么可能实现光彩夺目的产值?不言而喻,是靠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强度。
近年来,在一些著名企业家当中流传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叫做:“三个人干五人的活,拿四个人的工资。
”看起来是“两利”,实则是剥削。
请问:那第五份工的报酬呢?还有“按劳分配”没有?三个人如果没有技术革新,怎么可能干五个人的活。
只有一种可能:加班加点。
加班加点而不给报酬或少给报酬,那岂止是退到了1886年5月1日之前,而是倒退到了1866年提出“八小时工作制”以前。
合适吗?是不是可以考虑:按前几年加班的工时累计,来决定增加招工的数量。
比如一周加班的总和超过40小时(每天8小时乘5天),就应当扩招1人;加班的总和超过80小时,就应当扩招2人。
你既然加班,就表明你需要人。
如是,必将有大批青年上岗。
这样,就业率不就上去了吗?当然,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减少了剩余价值,少赚了钱。
因为不做“周扒皮”而少赚了钱,也许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创新,从创新这一正道中来减低成本,提高利润。
第二,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
城市化是历史的必然。
城市化能使得经济加速度发展。
因此,农民离土是大趋势。
问题在于离土以后,人往哪里去?离土不离乡是一条路子,可是大量的是进城。
如今城市生活一天也少不了这批离土青年的参与。
农民进城而无市民待遇,不利于农民离土,到头来又会不利于城市化。
这是二律背反。
现在,我国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
青年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90.2%。
那就是说,累计有上亿离土青年不能在城市扎根。
不扎根,就业难;能扎根,就业易。
进城务工人员连“二等公民”也不如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再大也没有不解决这一问题所面临的困难大。
第三,加强对在业和失业青年的培训。
用人单位不用人,不完全是用人单位刁难,确有一个青年技能不对路、不适应的问题。
这就要求各方面要重视对青年的培训。
培训有多种,要强调就地培训,对口培训。
一句话,用人单位要什么就让青年学什么。
对在业的也要培训。
否则,在业的也会变为失业。
许多国家规定,用人单位不花费足够的费用和足够的资金培训就不能辞退雇员。
严禁社会上的培训部门乱收费。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要重视职业教育,不能眼睛只盯住高学历、高职称。
第四,青年人要端正和更新就业观。
据南京一所大学对522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选择沪、京、穗的就占71.9%,选择小城市和西部的只有1.8%,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怎能不掉到桥下去?老工业基地供过于求,新兴产业供不应求。
有些人宁可失业也不到最需要人的贫困地方就业。
这既是失业率增高的缘由之一,也是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原因之一。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读书人的格言。
读书不就是为了知道天下事吗?“知”天下不就是要“为”天下吗?中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亟待缩小。
何不以自己的就业来为缩小差距做贡献呢?大喊全球化,我们一国之内都没“化”起来,如何全球化?我们加入WTO,有一条规则是要让来华的人享受“国民待遇”。
我们总不能给人家西部的“国民待遇”吧?到西部去,是知识分子对得起自己所学知识的壮举。
第五,完善就业市场。
现在依然存在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许多青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的现象。
这说明就业市场还不够畅通。
产销不对路。
人们还习惯于找领导,托关系。
社会上也确实存在“先进不如亲近,水平不如酒瓶”的不正之风。
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真正公平、坚持择优、规范有序,同时又廉价、方便的就业市场,从而促进青年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青年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青年就业涉及的面很广,一头是经济建设,一头是社会建设。
就业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
就业,又必须是有业可就。
就业离不开创业。
这就是说,要大力发展经济。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社会。
经济中有社会,办社会要仰仗经济。
经济与社会比翼双飞,青年的就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政策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当前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
加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供给也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近几年来达到20%—40%,致使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
出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罕见的高水平失业和就业不足之并存现象。
具体表现为: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当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安排与公共政策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此,我认为:1.应逐步取消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城市就业的指标限制。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经济主要是向大城市转移。
这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在这一阶段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预测,未来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50%,还将有1亿人口转移到城市中。
对此在就业政策上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主张大力发展大城市,一种是主张发展中小城市。
但不管如何,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城市就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种必然趋势。
既然目前大城市可以吸纳大量农民工,那么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更应该消除政策屏障。
当前,应切实取消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进入指标(资格)、户口指标等限制,逐步取消限制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城市的某些政策规定,应让市场来配置劳动力市场,让高校毕业生自由流动。
同时,针对当前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导致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应合理引导城市人口分布与就业结构,促进城市功能布局与人口结构分布相一致。
可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充分发挥轨道引导作用,加快轨道沿线站点的综合开发,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节点城镇。
加快郊区新城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快郊区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大学生向郊区疏导。
2.促进高校法人制度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预计到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10万,“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总量将达到2700万,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增量。
因此,从长远来看,未来高校改革,应促进高校法人制度的建立。
即国家在制订高等教育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两方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一是高校招生自主权。
各高校自主安排招生计划,自主确定录取方式。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自主权。
引导高校更新大学生培养方式,除一些基础性专业外,专业设置应突出市场导向,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增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应尽快改变高等学校设置学科专业完全由政府审批的办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增强自律体制。
政府则把工作重点转到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基础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