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来源:婷Via臻的日志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

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

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

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

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

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

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

[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

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

1990年6月,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书,还是称“茶与文化”。

??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新名词的“茶文化”已成潮流,势不可挡。

1990年8月,安徽省茶文化学会在合肥成立。

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主题是“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王泽农等向研讨会共提交了50多篇论文,后来出版了《茶的历史与文化——九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着手筹备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同年,在江西南昌成立了“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计划编辑《茶文化论丛》、《茶文化文丛》、《茶文化译丛》。

到1990年,“茶文化”作为新名词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1991年,王冰泉、余悦主编的《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对构建中国茶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以“中国茶文化”为名称的著作,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同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陈文华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两期。

在第1辑上,发表了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纲要》等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论文。

1992年,《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由台北碧山岩出版社出版。

同年,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出版,这是一部概念明晰、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简明扼要的力作;而朱世英主编的《中国茶文化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则是第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简明实用辞典。

?可以说,到1992年,“茶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而被确立。

但是作为一个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一时难以统一,所以后来不断有人通过论文、著作对茶文化的概念进行阐释。

如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黄志根主编《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农业出版社,2000年)、姚国坤《茶文化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如詹罗九《茶文化浅说》(《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农业考古》,1994年第2期、第4期)、韩金科《唐代文化思想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农业考古》,1995年第2期)、赖功欧《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茶文化内涵》(《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和《茶文化: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综合体》(《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及《茶文化与中国人生哲学(论纲)》(《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周渝《茶文化:从自然到个人主体与文化再生的探寻》(《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陈香白《“茶文化”通义》(《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施由民《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农业考古》,1999年第4期)和《试论中国茶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农业考古》,2003年第2期)、鲁明《试论中国茶文化新世纪走向》(《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余悦《东方闲情的精神品貌——中国茶文化价值显示悖论》(《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和《中国茶文化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及《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茶叶科学》,2006年第1期)、丁以寿《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陶德臣《试论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与科学发展》(《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关剑平《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茶叶科学》,2008年第5期)等论文,进一步阐明茶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系和精神。

(二)茶文化学科的确立茶文化学科是茶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

早在1991年,余悦就撰文呼吁建立“中国茶文化学”,[2]提出中国茶文化结构体系的六种构想,茶文化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六大问题。

王玲也同时提出建立“中国茶文化学”的构想。

[3]两位在当时就有自觉的学科意识,难能可贵。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以高校和科研系统为主体的一批茶文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为茶文化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努力。

王玲《中国茶文化》、于观亭《茶文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和《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姚国坤《茶文化概论》、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等为茶文化学科建设添砖加瓦;阮浩耕、梅重主编《中国茶文化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5年)、余悦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和《茶文化博览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阮浩耕、董春晓主编《人在草木中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对茶文化多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此外还出版了许多单本的专题性茶文化研究著作,发表了大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004年12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直属机构——学术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

对中国茶文化研究进行全面规划,建立茶文化研究文库,组织全国茶文化专家进行课题攻关,目前已经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2005年8月,江西社会科学院在婺源县晓起村主办“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次年8月,又主办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发展研讨会”,标志着茶文化学科建设的自觉。

更为关键的是,自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高校中,不仅有茶艺、茶文化专科专业和茶学本科茶艺、茶文化专业方向,而且在茶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中也有“茶文化”方向,事实上已将“茶文化”作为茶学的一个子学科,尽管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本世纪初,不约而同,全国许多省市教育、科研人员都在致力于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终于使得“茶文化学科”地位初步确立。

二、茶史研究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茶史研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陈椽《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

《茶业通史》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通史著作,书中对茶叶科技、茶叶经贸、茶文化作了全面论述,是一部体大思精之著,是构建茶史学科的奠基之著。

其后,陈椽又著《中国茶叶外销史》(台北:碧山岩出版社,1993年),对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作了深入研究。

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从茶的发展史、饮用史等来论证茶的发源地,并着重论述了茶的栽制技术的演变以及茶叶科学研究的进展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论述了茶之纪原、茶文化的摇篮、秦汉和六朝茶业、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传统茶业的由盛转衰、清末民初我国茶叶科学技术的向近代转化、抗战前后我国茶叶科技的艰难发展,为茶史学科建设作了重要贡献。

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选择中国茶史研究薄弱的时期——魏晋南北朝迄初唐时期入手,从文化史角度阐明当时饮茶习俗的发展状况以及饮茶习俗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特别是饮茶习俗产生的原因、茶文化在中国酝酿的过程,对汉魏六朝茶史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按本书的实际内容应该取名为《长江流域茶文化史》”;[4]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对中国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程作了细致的研究。

夏涛主编的《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茶史,对先秦、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现代各个时期的中华茶叶科技、茶叶经贸、茶文化和茶的传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史读本。

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记载尤详;沈汉、朱自振的《中国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其中上篇是由朱自振撰写的《中国茶文化史》,这是第一部中国茶文化史;余悦的《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茶文化史著作;陶德臣等的《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论述中国茶叶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

断代茶史或专门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刘淼《明代茶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