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

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

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

但在中国的哲人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

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

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

天与地的关系也是如此。

《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

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

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

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

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经》中的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坎,在八卦中代表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

陆羽在风炉的三足之间设了三个窗口,于炉内又设三格,其一格画上“翟”,即火鸟,然后绘上“离”的卦形(),一格画上“彪”,即风兽,然后绘“巽”卦();一格画“鱼”即水虫,绘上“坎”的卦形()。

陆羽解释说,这是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熟水”。

故又于炉足之上写下:“坎上巽下离于中”,“休均五行去百疾”中国茶文化与历史中国茶文化与历史。

陆羽认为:水、火、风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煮出好茶,发茶性,去百疾。

同样是水,也要取水质清洁又平和的,因此,对湍流飞瀑评价最低,认为不宜煮茶。

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号称礼仪之邦。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孝敬父母、祖先;父母长辈要爱护、关心晚辈,即我们现在讲的要“尊老爱幼”。

还认为,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

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

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

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送亲友表示情谊。

宋人《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

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表示友好和关照。

后来南宋迁都杭州,又把这种优良传统带到新都,《梦梁录》载:“杭城人皆笃高谊……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相助事,遗献汤茶……相望茶水往来——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

”这种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送茶”之风,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风俗中,甚至把饮茶与订亲、结婚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少地方有“饮茶定终身”之说,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吃茶”或“喝茶”;结婚仪式中,谒见长辈要要“献茶”,以表儿女的敬意。

长辈送见面礼,称为“茶包”。

是故,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说:”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云“花花彩轿门前桥,不少个分毫茶礼”。

《红楼梦》中亦载,凤姐对黛玉说:“你吃了我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家作媳妇!”。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

无论机关、工厂,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

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欢迎,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茶人门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间茶人门的友谊,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饮茶衍生之文化处处贯彻着和谐在中国饮茶艺术与习俗所衍生而出的文化现象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的精神。

这种现象首先反映在历代所传下来的茶画上。

自唐代以来,茶已成为画家笔下的主要题材。

历史上值得注意的作品颇多,而这些茶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贯彻着自然、和谐的精神。

比较典型的如宋人苏汉臣画的《百子图》,一大群小孩,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嘻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象征中华民族大家庭,人口、民族虽多却能和谐共处。

还有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更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茶画中也有画“斗茶”、“赌茶”的,如南宋的刘松年,就画有《茶园赌市图》,但画中的“赌”与一般的赌大不相同,赌茶,是表达造茶之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自信,赌的目的是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

宋人钱选仿刘氏之作,把这“赌”中的奥秘揭示得更清楚,他画中的“赌茶”人,个个带着微笑的表情,透着友好乃至豪爽之气,而这正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友好、清醒的表现。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茶具。

在历史长河中,堪称精品的茶具数不胜数,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清代制壶专家陈鸣远制作的《束柴三友》。

这把别致的茶壶,塑作三个老树虬咀,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为壶咀,右分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还具有鲜明的立意,即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深意,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亲和力。

历代茶诗中,反映和谐精神的作品也不少。

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所写的茶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他在《扬子江心第一泉》诗中写道: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评茶经拜羽仙。

反对战乱,企望和平,盼望有茗茶一样的和谐、宁静,这正是茶人、诗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茶文化与历史茶艺师。

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和平,敢于“斩却楼兰首”,但更向往清茶、云乳、茗香,崇尚茶仙陆羽的和平精神。

当代诗人周祥钧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诗作如行云流水,堪称佳作。

全诗如下: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山下泉边引春色,湖光山色映满怀,映满怀。

五洲朋友哎!请喝一杯茶哎!春茶为你洗风尘,胜似酒浆沁心脾。

我愿西湖好春光哎!长留你心内,凯歌四海飞。

精神调剂陶冶情操审美教化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在民间土壤里发育起来,几千年来,饮茶风习在民间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为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

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劳动、生产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等,亦即与人的利害关系相当密切。

马克思主义认定,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语言,产生了意识和创造工具的能力,并在社会共同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艺术。

所以,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经过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这正是产生中华茶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使茶文化很快成为一门倍受关注的学问,吸引着多少文人骚客、政要权贵、佛门高憎书其事、咏其事、研其事。

茶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活景观。

中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中国茶就非常认真的研究。

根据记载,中国开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荈赋》,唐代中期茶人和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崖石使君》,著名茶圣陆羽的《茶经》,明代茶人张源的《茶录》等,一些茶家和爱好者从事研究,并著书立传,以供后人参考研究,使之相互传承发扬光大。

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养生、自娱、敬客、赠友,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

人类在种植、加工茶叶的辛勤紧张的劳动中,把制作出来的成果,在劳动之余或休闲时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艺。

随着艺术的提高,现代的茶家们根据冲泡全过程,总结出八道程序:“白鹤沫浴、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尝汤色、品啜甘霖。

”把泡饮香茗的全过程用文字来提炼,并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层次来表现,使之更精彩生动。

茶家们在泡饮时,认真讲究茶质、用水、茶具、冲泡,“水用清泉,炉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讲形、香、色(汤色)、韵。

”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增进娱乐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时,茶家们的品尝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大碗豪饮,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细品,通过品尝过程中的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进入诗化的美妙的境界句,达到哲理的高度。

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聚会的时候,用上优质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围坐在一起,或是评茶论道,或是促膝谈心,或是畅谈天下大事……;有的和着茶韵吟诗诵赋、挥毫泼墨、读书看报、自娱自乐,激励情感,心胸坦荡,受益非浅;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细品,清心无欲、抛弃烦恼、修身养息,借品茶体验和领悟清和、俭约、自尊、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

通过开展茶文化活动,可以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改变人们的审美态度。

从泡茶到品尝的艺术过程,人们把它归纳为“茶艺”,古代的茶家把它称为“茶道”,亦称作“茶德”。

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

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

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这就是在泡茶和品尝这个过程中,所追求、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安溪茶商感德镇的吴高明在太原勇斗持刀匪徒的事迹;黄泽辉汕头勇擒持刀窃贼等,这些见义勇为的壮举,正是他们成长在茶乡,受到诚信为本,分清善恶,仗义为重,勤劳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产生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所谱写一曲又一曲的正气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