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满族民居分析
传统的重视和保护
自从清朝入关以来,中原地区的满族人在修屋筑房 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风格,传统的满族民居只有东 北地区可以寻到。 甚至连满语也几乎失传,现在中国能够读写满语的 老学者不到30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六旬老人,曾经 一统中华的民族的语言,如今已濒临灭绝 满族的传统民居非常适应严寒地区气候条件,对华 北地区民居也深有影响。而且有着很高的建筑热工 学的研究价值。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分析
04景观班 李雪妮
第一部分------满族民居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 。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 斯。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 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 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 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 即帝位,定国号为‚清‛。 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与贵族不同,居住在东北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 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
传统民居的形式和当地自然条件关系
院落围以矮墙
---让更多的阳光落在庭院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 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
万字炕 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 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 炕"、"蔓字炕"等等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 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 的推广。
“满语活化石‛之一, 正在为黑龙江某新建的满语学校备课
学习历史的我们, 不要让老去的东 西在时光的宁静 中消失……
房间格局简图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用破衣败絮为原料经日 晒而成的窗户纸糊在窗户的外边,一方面可以避免 窗档中积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纸因冷热不均而脱 落。 ‚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上下两扇都可以从窗洞上简单的拆下。平时只开启 上面一扇,类似于上悬窗,开启后用支杆支在下窗 上以便固定。有时会把两扇窗都拆下,只留下空的 窗洞取得最好的视野和通风效果,同时便于清洗
每户人家都要在这里置一神杆。杆子的顶部是风磨 铜顶,包着一块红布,有时会放一锡制或木制的斗 子。杆顶下约一尺左右横置一短杆。神杆根部放3块 石头,称为神石。有些古老的满族民居,还会在神 杆后筑影壁,影壁墙头装饰雨搭。 传说这都是满族人用来祭祀努尔哈赤的。努尔哈赤 起兵之前,曾放山挖过人参,神杆就是他挖参使用 的索拨拉棍,所以被我们叫做‘索伦杆’;3块神石 象征着努尔哈赤放山时野炊支锅做饭用的石头。还 有那个斗,满族人经常在里面放些粮食、肉类喂乌 鸦,满族人崇拜鹰,狗和乌鸦
发展和村落的形成
随着人口的增加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除正房 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 形成‚四合院‛的布局。 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 "。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 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 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 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 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 营子和屯子。
建筑和庭院关系
满族的院子都很大, 一般分成前后院。 都是南北朝向, 用来种菜和晾晒粮食
建筑材料
墙:土坯,把剪碎的干稻草和泥土在一起搅拌均匀。 做成方形砌体,在阳光下暴晒直至变硬,就可以承 重用来建筑房屋,坚固经济,造价低,就地取材, 因为东北地区斜风雨很少,所以不会受雨水的侵蚀 而倒塌 稻草,木材,屋顶的架构多用松树木头搭建,采取, 梁-椽-檩的简单木结构,上覆稻草,屋顶需要隔几 年修葺一次,防止漏雨。建筑外形非常的贴近自然。 但是现在这种民居已非常少见,大部分人都已经推 倒老房子改建了砖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