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传统民居

满族传统民居


由于气候的原因,满族民居对于口照和通风均有 较高要求,聪明的满族人在整齐排列的布局中 将前后两排的住宅故意的错开一定的角度,形成 了错列式的布局,这样可以改善夏天的通风效果。 因为通风效果与当地主导风向的入射角度有很大 的关系。
如图所示,当行列布局与主导风向垂直时, 由于前排建筑的遮挡,后排建筑的通风效果不 理想,为了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只有加大前 后排之间的间距。当与主导风向的夹角是30度 时,其效果实际上是在气流的方向上增大了建 筑的间距。这种布局能更好的将风引向建筑群 内部。
满族民居院落中的障子
障子是山木板或者树 枝等排列在一起,将院 落围介起来,是围墙的 早期雏形。一般是普通 百姓家中所建。正如俗 语说的“穷打障子,富 打墙”。
满族民居布局图
2 Part
群体建筑
满族民居建筑一般都采取行列式布局,按照 造房的先后次序,房屋坐北朝南形成了东 西走向的步道。这种布局的特点是绝大部分 建筑物都可获得良好的朝向,从而有利于建 筑争取良好的口照、采光和通风条件。 一般满族民居院落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大门 入口部分、正屋和厢房部分和院落部分。布 局的要素有正门、院落、正房、厢房、牲口 棚、苞米楼、障子、索罗杆等。从图中可以 看出,满族民居整体上采用中心对称的布局, 大门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满族民居之 所以将大门建在中轴线上,主要是考虑到马 车出入的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了北方满族人 民那种豁达和开阔的胸襟。
到公元5世纪时,据 《魏书· 勿吉传》记 载:“其地下湿,筑城 穴居,屋形似家,开口 与上,以梯出入。说明 当时的勿吉人处于穴居 阶段。还不能建造地面 建筑,这仍然与当地气 候严寒和地面难以御寒 有直接关系。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半穴居 清末东北地窖
约公元8世纪前后,满族先民开始向半穴居时代过渡。这种建筑方式是:先在地上 挖个2米深的土坑,然后在土坑顶架上木梁,并覆以树枝编织为棚,棚上再以草泥抹 面,外形酷似现在的“地窖”
传统满族村屯地势选址很自然的,一般也选 在江河湖的沿岸或者是背山向阳的山冈,也 有主要大路的旁边,都是比较生活方便的地 方。村落房屋的秩序是由盖房的先后决定的, 依次排列,式样是自由发展,但也具有一定 规律,都是朝阳方向,因此成横排,形成了 明显的行列。这与人们解决日照、避寒、通 风等方面有着要的关系。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 400余年的历史古城,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1)。明万历四十四 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 哈赤于此“黄衣称朕”, 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 后金。后金天聪八年 (1634),被皇太极尊称 为“天眷兴京”。”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巢居-半穴居-火炕
THREE
Part
3 Part
传统满族民居单体建筑 特有的满韵旗风
2).万字炕 3).建筑建筑 特色 4).满族建筑 装饰
1).口袋房
$
5).满族民居 中其他特色
3 Part
1).口袋房
满族民间居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由地 下转移到了地上,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格 局,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口袋房”。传统的 满族民居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多在最东面一间 南侧开门,或在五间的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 房屋像一个口袋,所以叫“口袋房”,又形似 斗型,所以又称“斗室”。
苞米楼
END
THANKS
防 止 冷 风 倒 灌
烟囱出在 地面上
3 Part
3).建筑建筑特色-门
“杆式”大门多为平民住宅的大门, “屋宇式大门”俗称砖门楼,用在三合院 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立木柱两根, 平面的最前端,就是独立式的门楼,两端 上架一凛,有的会在顶上搭建简易 连房就是院子的门房。 屋顶,类似苫草房的屋顶。
3 Part
满族的祖先一直都生活在长白山以北 的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 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为了驱寒避暑, 抵御野兽攻击,他们开始学习鸟类将自 己的住所建在离地面很高的树枝上,聪 明的先民就地取材,利用森林中的枯树 枝和树皮或者杂草搭建成像鸟窝一样的 “巢”,从此开辟了满族先民巢居的时代。
简单的“巢”并不 能抵御严寒,逐渐的 人们将“巢居”转移 到了地面上,据考证 满族先民穴居的时间 非常长,至少也有一 千余年。
口 袋 房 平 面
铁岭民居 口袋房
3 Part
2).万字炕
走屋内进“上屋”,南、西、北三面靠墙 筑有“n”形状的土坯火炕,叫做“万字炕”, 也叫做“蔓枝炕”“拐子炕”“转圈炕”, 满语叫做“土瓦”。南北两面炕长度与整个 房间的深度一致,宽度一米七到两米,高度 600厘米左右。火炕的边缘都要镶一块长扁的 木头,叫做“炕沿”,人们体息唠磕都坐在 炕沿上。
TWO
Part
2 Part
满族传统民居地域特色
选址原则 单体建筑
群体建筑
2 Part
选址原则
背山面水而居的选址原则
日照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 是建筑外部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太阳 辐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不可缺 少的作用,阳光不仅是重要的能量来 源,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 响。满族先民将住宅建在背山朝南的 山坡上,建筑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保持温度,向阳的坡上的温度比阴面 的山坡温度要高1局整体上是方正 宽敞,以庭院为中心,正房和厢房等向心而 筑,“障子”划定了这个院落的边界。传统 的民居一般不会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多以院 落形式存在。 一般满族民居院落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大门 入口部分、正屋和厢房部分和院落部分。布 局的要素有正门、院落、正房、厢房、牲口 棚、苞米楼、障子、索罗杆等。从图中可以 看出,满族民居整体上采用中心对称的布局, 大门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满族民居之 所以将大门建在中轴线上,主要是考虑到马 车出入的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了北方满族人 民那种豁达和开阔的胸襟。
满族民居中 的南炕、炕 柜、慢帐、 火盆
3 Part
3
3).建筑建筑特色-烟囱
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烟囱都是从 地面上出来的,像一个个的小塔一样竖立在山墙两侧。民 间称为为“跨海烟囱”“落地烟囱”,满语叫“呼兰”。 这种独特的烟囱,多数为木质结构都容易引起火灾,所 以就把烟囱建在了离房屋四五尺远的地面上,原来的烟囱 是利用在树林里那些被虫蛀空了的树干,截成适当的长度 埋在地下,通过与房山墙相连的一段矮墙与室内的炕洞相 通,为了防止冬天的风雪顺着烟囱回灌,还在烟囱下方的 地下挖了个小坑,用来提供冷空气停留的空间蛀空的树干 会有缝隙,女真人们就用藤条将外面缠绕,然后用草泥涂 满表面填补缝隙,真正的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4).满族建筑装饰
石雕砖雕
满族人们强悍、豁达的民 族性格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 了满族民居的建筑装饰特色。 粗犷中透着细腻,简约中透着 大气,同时也与满族的信仰和 崇拜联系在一起。 比如在外侧山墙的内嵌石狮 或者是屋檐的吉祥图案的砖雕。 这些装饰的图案纹饰多是采用 吉祥寓意的纹样。
3 Part
5).满族民居中其他特色
苞米楼
“苞米楼”类似空中楼阁,下面用木桩支撑, 上面像一个木房,木头为架,毡草为顶,柳 条为栅,通风干燥,将晒好的玉米晒干待用。 “苞米楼”下面的木桩打的基础,离地面一 般1米左右,仓底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和家 畜家禽偷吃糟蹋粮食,又可以避免粮食距地 面太近受潮发霉。四周的用山上捡来的柳条 树枝搭建的仓壁留有很宽的缝隙,便于通风, 保持粮食的很快干燥。仓顶多为毡草为顶, 有的用草编成席子盖在顶上,可以防风挡雨 雪。从院外看,仓里装满金黄色的苞棒子, 在衬以皑皑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庭院,颇具一 番关东农家的自然风貌。
满族传统民居
2017
ontents
1
2 3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满族传统民居地域特色
满族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特 点 满族传统民居与居住有关 的伦常文化
4
Part
ONE
1 Part
满族传统民居概述
满族历史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 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 真国,奠定了清王朝三 百多年基业,因此永陵 镇成为满族的故乡,清 王朝的发祥地,成为满 汉、朝鲜、回等多民族 聚居的县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