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蔗糖转化实验

蔗糖转化实验

实验2.7 蔗糖的转化 一级反应一、实验目的1.测定蔗糖在酸催化作用下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半衰期和活化能。

2.掌握旋光仪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二、基本原理蔗糖在水中转化为葡萄糖与果糖,其反应方程式为:C12H22O11(蔗糖)+H2O = C6H12O6(葡萄糖)+ C6H12O6(果糖) 此反应是二级反应,在纯水中反应速率极慢,为使蔗糖水解反应加速,常以酸为催化剂。

由于反应中水是大量的,可以近似认为整个反应过程中水的浓度是恒定的;而H+作为催化剂,其浓度也是固定的。

因此,此反应可视为准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只与蔗糖浓度成正比。

根据反应动力学特征可知,测定反应的速率常数关键是在反应不同时间测定反应物的相应浓度。

然而反应是在不断进行的,要快速分析出反应物的浓度是较困难的。

但蔗糖及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均为旋光性物质,而且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衡量反应的进程。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种类、浓度、样品管长度、光源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其它条件固定时,旋光度α与反应物浓度有直线关系,即:α = KC(2.7-1) 式中的比例常数K与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和温度等均有关。

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来表示。

在蔗糖的水解反应中,反应物蔗糖和产物中的葡萄糖都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分别为66.6°和52.5°,但产物中的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为-91.9°。

由于溶液的旋光度为各组成的旋光度之和,因此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的右旋角度不断减小,最后经过零点变成左旋。

当反应开始时(t=0)、经过一段时间t,以及蔗糖水解完全时(t→∞)溶液的旋光度分别用α0,αt,α∞表示。

则:α0 = K 反C 0 (2.7-2)αt = K 反C t + K 生(C 0-C t ) (2.7-3)α∞ = K 生C ∞ (2.7-4) 式中,K 反 和K 生 分别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常数,C 0 为反应物的最初浓度,C ∞ 是生成物最终之浓度,C t 是时间为t 时蔗糖的浓度。

由式(2.7-2)、(2.7-3)和(2.7-4)得:)('K K K C 000∞∞α-α=-α-α=生反 (2.7-5) )('K K K C t t t ∞∞α-α=-α-α=生反 (2.7-6) 将式(2.7-5)和(2.7-6)代入一级反应的积分式:kt C C to =ln (2.7-7) 可得:tk t αααα--=∞00ln 1 (2.7-8) 即:)l n ()l n (0∞∞-+-=-ααααkt t (2.7-9)若以 ln(αt -α∞)对t 作图,从直线的斜率即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 ,进而可求得半衰期t 1/2 = ln2/k 。

测出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利用阿仑尼乌斯(Arrhenius )经验公式可计算出蔗糖水解反应的活化能(E a ):122112ln T T T T k k R E a -⨯⨯⎪⎪⎭⎫ ⎝⎛= (2.7-10)式中k 1和k 2分别为温度T 1和T 2时的速率常数。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旋光仪1台,恒温装置1套,100 mL 磨口锥形瓶3只,25 mL 移液管二支,100 mL量筒,停表1块,洗耳球1只,台称1台。

试剂:3 mol·dm-3 HCl,蔗糖(A.R.)。

四、实验步骤1.仪器装置旋光仪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详见本丛书第一分册仪器部分。

2.控制恒温水浴的温度恒定在(25 ± 0.1)o C,开启旋光仪预热。

3.旋光仪零点的校正洗净旋光管,将管子一端的盖子旋紧,向管内注满蒸馏水,把玻璃片盖好,尽量使管内无气泡存在。

再旋紧套盖,勿使漏水。

管中如有气泡,可赶至胖肚部分。

用吸水纸擦净旋光管,再用擦镜纸将管两端的玻璃片擦净。

将旋光管放置到旋光仪中进行零点校正。

记录旋光仪读数重复测量三次,平均值即为零点,用于校正仪器的系统误差。

3.反应过程中溶液旋光度的测定在锥形瓶中,称取10 g 的蔗糖溶于50 mL 蒸馏水中,使蔗糖完全溶解,若溶液浑浊应过滤。

用移液管各取蔗糖溶液和3 mol·dm-3 HCl溶液25 mL,分别置于100 mL 的锥形瓶中,加盖后放入恒温水浴充分恒温至少10 min后取出,将HCl 溶液倒入蔗糖溶液中振荡,注意:当HCl溶液刚倒入蔗糖溶液中时开始记时,并立即倒回盛HCl 溶液的瓶中再振荡,来回3 ~ 4次,使之均匀。

其后立即用此混合反应液少许,洗旋光管 2 ~ 3次后,用反应混合液装满旋光管,旋上套盖,擦净管外的溶液后,尽快放入旋光仪中进行观察测量。

要求在反应开始后2 ~ 3 min内测定第一个数据。

其后,将盛混合反应液的旋光管放入已经预先恒温好的恒温水浴中,在反应开始15 min内每间隔1 min测量一次旋光度,以后测量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加长,一直测到旋光度由右旋变到左旋为止。

每一次测量前,将旋光管从水浴中取出,用滤纸或毛巾擦净管外的溶液后,尽快放入旋光仪中进行观察测量。

寻找到平衡点立即记下反应时间t,再读取旋光度αt。

每测量一次旋光度后,迅速将旋光管放入恒温水浴中恒温,以尽可能使反应混合液保持恒定的温度。

4.α∞的测定将上述剩余的蔗糖和HCl溶液的反应混合液置于50 ~ 60o C 水浴上温热1.5小时左右,然后冷却至原实验温度,再测此溶液的旋光度,即为α∞值。

5.将恒温槽调节到另一温度,如35o C恒温,按上述实验步骤测定体系的旋光度随反应时间的关系。

五、结果与讨论1.将反应过程中测得的旋光度αt和对应时间t列表,作出相应的αt~t图。

2.从αt~t曲线上,等间隔时间t取8个αt~t,通过计算,以ln(αt-α∞) ~ t 作图,由直线的斜率求反应速率常数k,并由k值计算其半衰期t1/2。

3.根据两个不同温度下T1和T2测得的k1和k2,由Arrhenius公式(2.7-10)计算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六、注意事项1.测量αt要快而准,以减少实验温度波动时速率常数带来的误差。

2.旋光仪不要长时间开启,间隔超过20 min应该关闭,需要测定时提前5 min开启旋光仪。

3.装样品时,旋光管管盖旋至不漏液体即可,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压碎玻璃片。

实验结束时,应将旋光管洗净干燥,防止酸对旋光管得腐蚀。

4.在测定α∞时,通过加热使反应速度加快转化完全,但加热温度不要超过60o C,否则将产生副反应,颜色变黄。

在H+催化下,蔗糖除了水解,由于蔗糖高温还有脱水反应,这会影响测量结果。

另外,加热过程亦应避免溶液蒸发影响浓度,否则影响α∞测定的准确性。

七、思考题1.实验中,我们用蒸馏水来校正旋光仪的零点,试问在蔗糖转化反应过程中所测的旋光度αt是否必须要进行零点校正?2.蔗糖的水解速率常数与哪些因素有关?3.配置蔗糖溶液时以托盘天平称量蔗糖并不够准确,这对测量结果是否有影响?4.在测量蔗糖和HCl反应液时刻t对应的旋光度时,能否如同测纯水的旋光度那样,重复测三次后,取平均值?5.在混合蔗糖溶液和盐酸溶液时,我们将盐酸加到蔗糖溶液里去了,可否将蔗糖溶液加到盐酸溶液中去?为什么?6.本实验主要的误差因素是什么?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八、拓展与应用1.蔗糖在纯水中水解速率很慢,但在催化剂作用下会迅速加快,其反应速率大小不仅与催化剂种类有关而且与催化剂的浓度有关。

2.本实验除了用H +离子作催化剂外,也可用蔗糖酶催化。

后者的催化效率更高,并且用量大大减少。

3.蔗糖酶的制备可采用如下方法:(1)在50 mL 洁净的锥形瓶中,加入鲜酵母10 g ,同时加入0.8 g 醋酸钠,搅拌15 ~ 20 min ,使之溶化;(2)再加入1.5 mL 甲苯,用软木塞将瓶口塞住,摇荡10 min ,置于37o C 恒温水浴中,保温60 h 。

(3)取出后加入1.6 mL 醋酸溶液(4 mol ⋅dm -3)和5 mL 蒸馏水,使其中pH 为4.5左右,摇匀。

(4)用离心机,以3000 r ⋅min -1的转速离心30 min ,取出后用滴管将中层澄清液移出,放置于冰柜中备用。

4.若要考虑 H + 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由:k = k 0+H K C n H+ 通过作图法求出酸催化速率常数(+H K )和 H + 的反应级数(n )。

式中k 0为0C H →+ 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 为蔗糖水解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5.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来度量,比旋光度用下式表示:[]AD c l ⋅⋅=10020αα 式中[]20D α右上角的“20”表示实验时温度为20o C ,D 是指旋光仪所采用的钠灯光源D 线的波长,即589 nm ,α为测得的旋光度(°),l 为样品管长度(dm ),A c 为浓度(g/100 mL )。

6.本实验在安排上,由于时间原因,采用测定两个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来计算反应活化能。

如果时间许可,最好测定6至8个温度下的速率常数,根据阿仑尼乌斯方程的积分形式:lnk = -E a /RT + 常数 作lnk 对1/T 图,可得一条直线,从直线斜率求算反应活化能E a ,其结果更合理可靠些。

九、参考文献1.刁国旺,阚锦晴,刘天晴编著,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2.Daniels F., Alberty R. A.,Williams J.W., Cornwell C. D., Bender P., Harriman J. E., Experimental Physical Chemistry, 6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 Inc, 1962:193.3.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实验(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hxsy/wulihuaxueshiyan/my%20web/zhetang%20z.htm.5./greatcourse/wulihuaxue/pp/content/canesugar/teaching %20materials. htm.6./wlhx/Article.asp?id=6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