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青瓷兔形水盂(三国吴,高 10.1 厘 米) 魏晋南北朝,神仙、宗教思 想弥漫,但艺术品中,仍不乏生东晋,高 22 厘 米) 羊、祥同音。因此,在古典 艺术里,羊被一再表现,主要的 原因应是对吉祥的渴望。
青瓷鸟形杯(三国吴,高 6.1 ,口径 10.5 厘米) 鸟头似鸽,展翅翘尾,两 腿腾空,作飞翔状,颇有神韵。而尾可 做柄,将观与适用结合巧妙。同样作品 也见于两晋。
3 、装饰
变化—— 三国西晋较精 而后相对粗放
手法—— 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 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南朝,高 21.5 厘米) 莲瓣纹流行始自东晋,与佛教 的传播有直接关系。腹部刻出的优美 的卷草则与忍冬纹形态接近。
刻莲花、莲瓣纹
印花 题材:几何纹(联珠、网格) 流行:西晋最早流行,延用南朝
1 、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
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西方因素——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青瓷六系盘口瓶(北周,通高 32.5 厘米)
北周手工业落后于北齐。反映于陶瓷,在 北周墓葬、遗址中的发现就远少于北齐, 故这件器物更显珍贵。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
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
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 仓廪、主仆、乐舞、禽畜俱 全,仙人、佛像
青瓷堆塑罐(三国, 260 年,高 47 厘米)
那时,青功瓷用明:器样殉式葬多品样,但制作最精美的
还是堆塑罐,此罐上还有纪年,就更显珍贵 。
三、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青瓷印纹洗(西晋,高 23.7 厘米) 腹外装饰的就是联 珠网格纹。这样的联珠纹制作简便,是用小管戳出的。洗 腹还贴有那时常见的铺首衔环。
贴花 制作:以阴模做成阳 纹,贴到器表 题材:动物、人物 流行:三国西晋
青瓷贴花唾壶(西晋,高 14.8 厘米) 装饰只在腹部,先做出的是刻出的弦 纹,后做贴花。贴花题材是仙人神兽 和祥云朱雀,两个一组,共三组。
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 ,细腻的白色瓷土。以其泥浆施挂于 坯体,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的表面。 能使胎料较差的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德清窑——
位置:浙北德清
时代:始于东汉
隋唐衰 落
宋代停 烧
品种:黑瓷为主
精致
且较
黑瓷盘口壶(东晋,兼高烧24青.9 厘
米) 器形周正,装饰简洁,釉色
漆黑瓷。黑瓷汉以有之,但在东晋
以前,如此成功的作品却见不到 。
越窑—— 位置:浙江东北部绍兴、宁波 时代:始于东汉,终在北宋 发展:三国至西晋发展迅速 三国,胎灰白,釉青色; 西晋,胎灰或深灰色,釉色青灰; 东晋南朝,盛况不再;低靡延续到唐代前 期
2 、造型
种类——
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
褐斑 制作:釉上以高铁料点染 流行:三国后期出现,东 晋南朝使用更多
青瓷褐斑罐(东晋,高 29.3 厘米) 褐斑 出现在口沿,共四组,东晋时代,褐斑很 流行,褐斑的这种分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 。
彩绘 昙花一现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 壶(吴末晋初,通 高 32.1 厘米) 画的 是仙人神兽和云气 等,但贴出的却有 佛像,是神仙思想 依然流行,佛教也 在传播的反映。
青瓷鸡首壶三种(左:西晋,高 9.6 厘米;中:东晋,高 18.7 厘米; 右:南朝,高 14.7 厘米) 三国西晋,鸡首瓶基本出现在江浙,以后 ,南方常见,北方也有。而其早期的无柄造型也确实似罐。
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晚期,流行东晋 变化:早期丰满,端庄 晚期清秀,灵动
青瓷羊形烛台两种(左:西晋,高 19.5 厘米 ;右:东晋,高 14.3 厘米 ) 中国人重视照 明器夙有传统。三国两晋的青瓷照明器也常 常比其他器物考究,原因应是它们既可实用 ,又能陈设。
青瓷刻花扁壶(三国吴,高 23.2 厘 米) 秦汉已见扁壶。此壶双系竟做鼠 形,而上腹的刻划图案也不详其名义。 图案下的刻字表明它产在上虞。
青瓷薰炉(西晋,高 19.2 ,盘径 17.5 厘米)此墓出土宜兴窑青瓷数十件。 主人属著名士族。薰炉可薰香,又能 取暖,是六朝豪门常见的用品。
重要特点——形仿动物
新器形——托盏 饮茶、饮酒难确证(唐人称饮茶托盏创制于中唐)
青瓷刻莲瓣纹托盏(南朝齐,高 10.7 ,托径 15.5 厘米) 说 东晋南朝的托盏用于饮茶只是或然性判断,理由不外江南是 茶的原产地、东晋南朝饮茶风盛。
新风气——清秀修长 鸡首罐、瓶(三国到初唐)
变化:由矮趋高,由罐而瓶
其他—— 东晋南朝: 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窑,四 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 面貌: 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
1 、代表性瓷窑
瓯窑—— 窑址:浙江南部温州 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 品种:青瓷,釉色淡青
婺州窑—— 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 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 ,终于明 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 装饰:化妆土
青瓷虎子(西晋,高 20.8 厘米) 虎子,已见于战国青铜器。它常被视 为男性的溺器,但也有专家说它还可 做盥洗器。
青瓷辟邪形烛台(西晋, 315 年款,高 11.2 厘米) 辟邪体型类狮,是汉代在 西方影响下的中国神兽。作为青瓷烛台, 它在西晋最盛。
青瓷熊形尊(西晋,高 8.5 厘米) 此时的青瓷,熊形极常见,或为器足,或做 器形,但表现的总是幼熊,总在强调其可掬的憨态。
第三节 陶瓷
一、概说
种类——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 、文具、明器等
装饰——刻划、模印、贴花、堆塑 、点染、绘画
品种——青瓷(主流)、黑瓷(普 遍)、白瓷(创造)
中心—— 南方:主产地,质量代表 北方:瓷器起步晚,量少质低 ,文化内涵丰富
二、南方的青瓷及黑瓷
浙江—— 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 发展: 三国西晋繁荣 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少,装饰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