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化设计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以及设计实例分析 - 副本

情感化设计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以及设计实例分析 - 副本

情感化设计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
本能, 行为和反思。

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
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

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
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苹果在本能水平的设计已经无可挑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苹果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特立独行和简约高尚生活的代名词,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赢得了用户,至于行为水平上的设计,用得顺手的人当然赞不绝口,用得不顺手的人也因为另外两种层次上需求的满足暂且忍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购买苹果的产品,不止是为了功能和设计,也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表达自己“想成为那类人”的心愿。

从这个角度讲,更炫更酷的视觉设
计,不止是为了本能水平的设计,还是为了带来更年轻更时尚的感觉;更多更强的功能,也不仅是行为水平的设计,也是给人以更专业更优秀的感觉;这些设计,虽然说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给用户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

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

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

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

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师,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

所以,设计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受过训练的优秀观察者,他的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说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对产品的喜好和厌恶及其原因,发现许多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

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作一本科普读物,作者书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对于设计心理学的在现实设计中的应用(环境设计专业)
Vintage之居
这是一栋年代久远的房子,最初建成于维多利亚时期。

室内全部
的设计都是由英国设计师Abigail Ahern完成的,她也是这间屋子的主人。

第一次走进这间房子,便被内部柔美的自然光线所打动。

家具在变换的光线中呈现出完美的色泽。

房屋前部朝东,背后靠西,因而得以引入最多最美的自然光线。

天花板上的玻璃,也使更多的自然光线得以进入这个空间。

主人敲掉了一些房间内部的墙,是狭窄的空间变得开阔。

墙面是漂亮的深色系,巨大的枝形吊灯,手工编织的柔软坐垫,手工抛光的桌子......整个空间如同阿拉丁的世界一般。

正如主人所说,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寻常之物。

每一个房间,都有炉火烧得正旺的壁炉,房间温暖而干燥。

壁炉前放着摇椅,摇椅上摆着毯子和坐垫,壁炉架上各式古董装饰品,传承了旧时英伦家庭的传统,带给人们旧日温暖的记忆。

走进工作室,占据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放满了书,旁边红色的沙发舒适温暖,,这是主人寻找设计灵感、神游天外、休息放松的角落。

卧室以灰色和亚麻色为主色,色调柔和,而灯光的巧妙使用更是给整间卧室增添了一丝暖意。

衣柜上桃红色把手的设计也是让人眼前一亮,更是让整个空间活泼生动了起来。

整栋房屋不仅有色彩的碰撞,还有新与旧的碰撞。

木质的古董桌与线条流畅、现代感十足的椅子巧妙搭配,在复古中增添了一抹时髦感。

房屋的设计在色彩的巧妙搭配,复古与时髦的碰撞中完美地诠释了折中主义的真谛。

对于主人来说,Vintage 从来不是一味地复古,而是在复古中不断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