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同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的语法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缺少综合性语言如俄语、德语等那种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语序、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例如,“要我做”和“我要做”,语序不同,结构和意思也不一样。
“看报”和“看的报”,有没有虚词,结构和意思也不一样。
汉语有时连虚词也可以省略不用,采用“意合法”。
例如,“我前面带路”,“前面”之前省略了“在”。
汉语词组和句子及词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许多词组加上句调便可成为句子。
许多复合词(如“开学、射箭”一类的离合词和词组没有明确的界限。
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
除了副词大都只作状语之外,其他每一类词都可以作多种句法成分。
例如,动词常作谓语,有时还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等。
此外,汉语的量词极为丰富。
汉语的词语结构常常受单双音节的影响,有双音节化的倾向。
例如,说“老王”、“小李”,不说“老欧阳”;说“进行训练”,不说“进行练”。
汉字对词形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口语里儿化词末尾的“儿”,在书面上往往不出现。
如果有人跟你说:“吾乃中国人也。
”你会如何反应?这种说法是古人的说法,现在只能说:“我是中国人。
”现代汉语语法是由古代汉语语法发展变化而来。
二者有许多同异之处,我们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就拿上面的判断句来说,古代汉语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现代汉语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再如,在上古汉语里,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己”是“知”的宾语,放在“知”的前面。
我们现在只能说“不了解自己(不知己)”,不能说“不自己了解(不己知)”。
又如,古代汉语既可以说“以一当十”、“以夜继日”,也可以说“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除了古代汉语留下的成语之外,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后一种语序了。
汉语语法和印欧语语法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语没有印欧语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例如:印欧语中不少语言,如俄语的名词、形容词等都有性、数、格的分别,如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第一格、第二格等,而汉语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