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三大流派简介

西方三大流派简介

西方心理学三大流派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

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

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

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

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一、代表人物1.弗洛伊德(1)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

前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潜意识则是由原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构成。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快感,不独指生殖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意识过程是无意识过程的衍生物。

因此,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无意识,而非传统学院心理学所说的意识。

他说:“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因此,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

(2)精神分析方法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定义的一些了解潜意识的方法。

因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而潜意识本身是难于直接认识和理解的,但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可以通过这种种伪装和改扮,逃过稽查作用达到意识而不为意识所识别。

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乔装改扮成各种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前者包括各种神经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态现象如遗忘、口误、笔误等;后者包括梦、神话、艺术创作等。

以上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决定的,代表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

精神分析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3)梦论梦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荒谬而无意义的,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

他称具体的梦境为显梦。

称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本能欲望为隐梦。

梦的功能主要有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四种。

(4)本能论本能是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中心概念之一。

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所有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本能需要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和对象,并具有保守性、倒退性和重复性三大特点。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认为生物都有自存和存种两种目的,并相应认为人类的两大需要是饥与爱。

但在晚期,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状,他将饥与爱定义为代表爱和建设力量的生本能,并认为在生命中同时存在着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目标为死亡并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的本能,既死本能。

死本能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论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而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故弗洛伊德实际上将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所组成的三分结构。

其中潜意识种充满躁动的本能,在人格中起主要作用。

在晚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

伊底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人之初只有伊底,自我是后天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

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伊底中汲取能量,故它的本质上是依附于伊底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伊底的本能满足服务。

但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

它能够考虑外部现实和超我的要求。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儿童时期通过外界的奖惩习得的,它遵循至善原则,它督促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之合于社会道德规范。

在人格系统中,自我负有重要使命。

它既要满足本能要求,又要使本能的满足不会招致外界的危险合超我的责罚。

如果自我力量强大,能使人格的三个子系统保持和谐、平衡,那么个体的身心能得到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焦虑的发生。

(6)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能量转化而来的,伊底是焦虑的根源。

在后期,弗洛伊德提出焦虑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伊底,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会产生并感受焦虑。

由于自我受到伊底的鞭策、超我的包围和外界的挫折,它只得力图减少各方面的势力和影响,而造成和谐。

当自我软弱时便发生焦虑。

焦虑可分为三种:以自我对外界的知觉为基础的现实焦虑、来自超我的道德焦虑和源于自我对来自伊底的本能威胁的觉知而形成的精神症焦虑。

焦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经验,为了减轻焦虑的威胁,自我可能采用理性的、正视现实的方法来应付焦虑,也可能会采用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应付焦虑,后一种方法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否认、移置、升华、自举作用和倒退几类。

(7) 社会文化论在晚期,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社会、文化、历史领域。

他以无意识学说作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现象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由于文明源自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故文明一经诞生,就会转而压制本能。

本能的压抑是文明存在的必要前提和代价。

如果放任本能发泄,则人类无意识中的攻击本能就会毁灭一切文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

弗洛伊德还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

2.荣格(1)字词联想测验与情结理论字词联想测验方法要列出一张单词表,主试每念一个词,被试要对听到的单词作出迅速的联想反应。

在实验中荣格发现,被试有时会出现延迟反应,而本人又解释不清。

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抑制反应的某种潜意识情绪引起的,病以此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字词联想实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改进和探索,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测谎仪”就是据此而研制出来的。

(2)人格类型理论荣格将人格按照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进行分类,并将其组合后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他们分别是: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荣格的类型理论为西方人格类型理论开辟了先河,自提出以来,心理学家对此作了大量验证,直至形成现在还流行的迈尔斯-布理格斯类型指标(MBTI),这其中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彼此结合构成16种人格类型。

二、理论发展1.自我心理学弗洛伊德将自我的起源视为从伊底中发展出来并为伊底的实际利益服务,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与防御。

他们的自我概念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

而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的存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

德国心理学家哈特曼认为自我与伊底一样都是先天遗传的,伊底不是唯一的遗传禀赋,自我也不是伊底的副产品,两者都是分化的产物。

并以此为出发点,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冲突观点、能量观点和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一样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是伊底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并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诸如信任、希望;他的研究强调自我的同一性。

在他看来,具有建设性的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

这一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

2.对象关系学派对象关系即指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亲子关系的研究。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没有单独提出对象关系理论,但他基于本能理论提出的移情、抵抗和反向移情等概念反应了其对象关系观。

克莱因被认为“或许是提出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的第一人”,他侧重研究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并将其对于对象关系的具体论述体现在儿童发展观中。

对象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费尔贝恩、温尼克特,以及美国的克恩伯格。

3.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修正主要针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

德国杰出女心理学家霍妮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观点进行了修正。

沙利文传播他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引起的,而不是性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引起的。

卡丁纳主要关心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不仅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而且重视人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弗罗姆是该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性格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社会性格的概念。

所谓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它是一种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在共同处境下形成的,是激发一个群体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4.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的产物。

二者的结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分析观点和方法的存在主义哲学化,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化。

其代表人物包括瑞士的宾斯汪格和鲍斯、奥地利的弗兰克尔和英国的莱因。

5.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以法国的拉康为代表,他以结构主义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根据,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从而得出了“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性”等新的命题和结论。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

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

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

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

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三、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19世纪末是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显,社会竞争也渐趋激烈。

人们普遍精神沮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

因此,对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也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精神分析理论从精神病和神经症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