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标准急诊科
急诊分诊标准
•.
学习目标
了解:国内外的急诊分诊标准
掌握:我院急诊分诊标准中的病情评估,病情 分级,分区与分流
定义
急诊分诊是指急诊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 的轻重缓急安排患者的诊疗次序, 使患者 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 现代急诊分诊已不再是简单的“分科分 诊”,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就 诊的“病情分诊” 急诊分诊标准是人为制订的帮助并指导医 护人员分诊的工具
我院急诊分诊标准
1、病情评估 2、病情分级 3、分区与分流
病情评估
严重程度 A 濒危病人 定义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 包括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 脉搏病人,急性意识改变病人, 无反应病人,需立即采取换救 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实例 心脏骤停、呼吸停止、严重呼吸窘迫、 SpO2,<90%、创伤病人、病人无反应、药 物过量(呼吸<6bpm)、心动过缓/过速+ 低血糖、创伤需要容量复苏、胸痛(伴苍 白、大汗、血压下降至80mmHg)、心率 30bpm+头昏/乏力、严重过敏反应、无反 应病人+强烈酒味、低血糖病人+意识改变 等。 病人来诊是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 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 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 障碍、多发伤、心绞痛等严重影响病人自 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 >7/10),也属于该级别。 病人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 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 主诉,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在 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 病情分级考虑上调一级。 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 ESI )
美国急救医学中心的 Wuerz 博士领导的
ESI 工作小组,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研
究制订
主要特点: 特殊的分诊流程将患者病情的 轻重缓急和医疗资源需求结合在一起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 ESI )
McHugh等2009的调查显示,在美国有57%的医院 急诊科在使用ESI作为分诊标准 主要从 ABCD 4 步进行分诊 A :患者是否会死亡:即患者是否需要立即给予抢 救生命的措施,如果是,则患者为1 级 B :患者是否能等:若患者需要立即诊治,则将患者 分为 2 级 C :医疗资源评估:若需要 1 种医疗资源将患者分 为 4 级,若不需要医疗资源则将患者分为 5 级 D :评估生命体征:若生命体征平稳则将患者分为 3 级, 否则可考虑将患者分为 2 级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 ESI )
ESI 将医疗资源分为 9 类:
包括心电监护、专科会诊、诊断试验(心 电图、实验室检查、 X 线平片、特殊影像) 及治疗性操作(静脉用药、血液制品使用、
机械通气)
国内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2006年, 北京协和医院 制定了北京协和 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 心设计了新的急诊预检分诊模式
ATS分级标准(2级)
级别描述
临床描述
“即将威胁生命
需要时效性的治疗 极度疼痛
如有气道危险 - 严重 喘息、严重呼吸困难,有
循环系统威胁 - 皮肤发绀、
低灌注、低血压及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等
ATS分级标准(2级)
注意:在分诊时,不能将患者生命体征作
为唯一决定分诊级别的依据,而应将患者
最紧急的临床征象作为分诊依据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 (CTAS)
近年来,在CTAS的基础上,还 发 展 制 订 了 适 用 于 儿 童 的 分 诊 标 准及相应的 电脑分诊程序。 目前,CTAS不但在加拿大应用广泛, 在国 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由美国急诊护士协会 和美国医师协会组成的五级分诊联合工作 组, 在2005年发表声明建议美国急诊科应 用ESI或CTAS
四川华西医院急诊科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 的新型导向型预检分诊
国内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2011年4月,卫生部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的绿色通道管理部 分明确规定: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 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 患者 2011年8月,卫生部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 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将急诊 医学科从功能机构上分为“三区”,将病 人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分类
英国的曼切斯特分诊量表 (MTS)
MTS 由 52 个分诊流程图组成 有6 个鉴别点: 1 病情或症状是否威胁患者生命(无有效 气道、无自主呼吸、无自主循环等) 2 活动性出血 3 疼痛程度 4 发病剧烈程度、 5 意识水平 6 体温
英国的曼切斯特分诊量表 (MTS)
患者就诊时,分诊护士首先评估患者的 主诉,然后根据与患者主诉相对应的流程 图的要求,从以上6个鉴别点评估患者,将 患者分至相应的级别 MTS不但在英国应用广泛,也是荷兰 多数急诊科使用的分诊标准之一 2000年,MTS被引入葡萄牙,之后 MTS亦被引入欧洲其他国家如瑞典等国的 医院急诊科使用
澳洲分诊量表 (ATS)
ATS 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于 1993 年牵头制订, 1994年在澳大利亚各大急诊科推广应用 根据患者可等候的时间将患者分级,即分诊人员考虑患 者可等待多长时间而不会发生危险 1级:需要立即给予复苏 2级:可在来诊后10min内给予救治处理 3级:为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30min内给予处理 4级:为次紧急患者,可在来诊后1h内给予处理 5级:为非急诊患者,可在来诊后2h内给予处理
国外常用急诊分诊标准
现代分诊标准的建立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 国际公认的有: 1. 澳洲分诊量表 (ATS) 2.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 (CTAS) 3. 英国的曼切斯特分诊量表 (MTS) 4. 美国的急诊危重指数 (ESI)
以上这些分诊标准均为5级分诊标准,即按 病 对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分诊标准的 制订产生了很大影响 。
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 (CTAS)
1995 年在澳洲分诊量表的基础上制订的 2003 年,根据 CTAS 的内容开发了电脑分 诊程序( eTRIAGE ),分诊护士将患者主 诉录入分诊系统中后,系统会自动选择一 个与患者主诉相对应的分诊模块,模块包 含了所有分诊时用到的区别要点,分诊护 士据此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 并将收集的 数据录入电脑分诊程序中, 电脑会自动计 算出患者的分诊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