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腋静脉穿刺

腋静脉穿刺


腋静脉的穿刺方法(盲穿)
Magney等在1993年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 关节的连线(A线) , 一条是胸骨角中心 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两个点分 别是A线的内、中1 /3交点(C点)和B线 的外中1 /3交点(D点) ; ②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 肤成30~45 °夹角,在X线引导下,在 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 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 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
经 锁 骨 下 静 脉 植 入 电 极 磨 损
腋静脉穿刺的优点
①腋静脉穿刺时起搏电极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时 距离大,不形成挤压; 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误穿动脉 几率低, 若损伤腋动脉时,因无骨性组织遮挡,容易压迫 止血,特别适用血管脆性大的老年人; ③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有肋骨的屏障作用,故穿刺进 入胸腔的可能性甚低,不用担心误穿胸腔内脏器,远离胸膜顶, 穿刺时比较安全,不易造成气胸; ④电极置入后曲线流畅,静脉鞘不易与头臂静脉(窦)形成硬折;
腋静脉的解剖(一)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称为 锁骨下静脉,出锁骨称为腋静脉,腋静脉全程均在锁骨下 方的胸廓外经过, 通常在大圆肌下缘处, 由肱静脉内侧 支延续而成, 经腋腔至第一肋外侧缘处移行于锁骨下静 脉。
腋静脉的解剖(二)
根据其走行, 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将其分为 三段: 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为第一段,胸小肌 上、下缘之间为第二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 缘为第三段,第三段腋静脉的长度为19. 5±4. 2 mm, 外径为12. 5 ±2. 7 mm。第三段腋静脉位置相对固 定, 动静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 之间的距离10~15 mm,穿到动脉的机会减少,无伴行的神经,外径的尺 寸大,第三段表面只有胸大肌的筋膜,没有胸小肌,因 而比较表浅,因此腋静脉第三段应当是理想的穿刺 点。
本院腋静脉穿刺实践

2009年1月 穿刺14例, 成功12例, 成功率86% 2009年2月 穿刺 29例,成功27例, 成功率93% 2009年3月 穿刺 39例,成功39例, 成功率100% 1月-今 穿刺148例,成功142例,成功率96%
并发症

气胸 0例 皮囊血肿 5例(初期发生,穿刺口荷包缝合后未再发 生) 误穿动脉6例,局部压迫后无血肿发生 导线操作困难 0例(包括3例CRTD)经静脉造影腋静脉穿刺法
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 指导进针途径和静脉穿刺锁骨下和腋静 脉。此后Spencer等及Ramza等应用静脉 造影定位腋静脉并在静脉造影指导下通 过腋静脉放置起搏器和ICD电极。
腋静脉穿刺技术要点
进针点:胸三角沟,根据造影结果调整高度 进针角度大约45-70度 X线透视下穿刺,针尖不能超越第一肋骨内 注射器负压状态下穿刺 一般针尖可以触到第一肋骨,然后缓慢后退 如需调整针尖方向及角度需退出至皮下 凭手感知道穿刺成功




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行腋静脉造影经验:


因静脉血流速度慢,留置针位置尽量高。 造影剂15ml左右,因造影剂较粘稠,可适当稀释。 尽量快速推注造影剂,推注完后透视,如腋静脉显示清晰, 立即踩DSA;如腋静脉显示不清,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 然后再踩DSA。
造影效果不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