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Magney定位 Magney定位
1993年Magney等11提出如下: 年 等 提出如下:
①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 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 (A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 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 (B 两个点分别是A 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 交点(C点 线的外中1 交点(D点 (C (D ②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 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 与皮肤成30-45° 30 导下, 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 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 仪进行Doppler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仪进行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12。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 技术13。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 良,提出盲穿法14。
浅谈腋静脉穿刺术
张俊
内容简介
腋静脉的解剖 腋静脉穿刺历史与现状 腋静脉穿刺方法 问题与展望
解剖图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向 外的延续, 外的延续,在锁骨内侧 称为锁骨下静脉, 称为锁骨下静脉,出锁 骨称为腋静脉
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 腋静脉的分段(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1-2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 第一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内、外侧分别为正中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 神经内、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后方为腋动脉 长39.3±3.2mm,外径7.8±1.6mm ± ,外径 ±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第二段:胸小肌上、下缘之间,内侧为第二肋及其肋间隙,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 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臂丛内侧束 长31.9±2.9mm,外径 ±2.5mm ± ,外径9.5±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第三段:胸小肌上缘及第一肋外侧缘,内侧为第一肋间隙,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外侧为腋动脉,前方为锁胸筋膜,后方为第一肋间隙外侧部, 腋动脉和腋静脉在第三段被前斜角肌隔开 长19.5±4.2mm,外径 ± ,外径12.5±2.7mm ±
腋静脉穿刺的优势
腋静脉定位
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Niehalls7通过尸解推出腋静脉体表标志为: 腋静脉在锁骨下方和第一肋间隙的出处可以触 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 及,向外大约延伸三指到达喙突下方,在胸小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 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穿刺点,沿体表走行方 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 向,在第一肋前方穿刺,方向为向后向内,操 45° 作时上臂外展 45°。
12.Fyke FE III[J].PACE,1995,18:1017 13. Gayle DD,Bailey JR,Haistey WK,et al[J].PACE,1996,19:700 14.Belott PH [J].PACE,1999,22:1085-1089
腋静脉穿刺技术现状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植入式起搏器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自1987年开 1987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 始使用,但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后,随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着双腔、三腔、ICD等起搏技术的成熟及推广,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腋静脉穿刺的地 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 位逐渐升高15。
3.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腋静脉第三段与腋动脉及前斜角肌的关系
优点 头静脉
缺点
解剖位置固定,体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解剖位置固定, 变异大,发育细小缺如、 表标志明确, 走行扭曲或狭窄, 表标志明确,位置 走行扭曲或狭窄,损伤 固定, 出血多, 深、固定,不易脱 大,出血多,难度大4 位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 锁骨下静脉 方法简单、操作快、 血胸、气胸5、误入动 成功率高、 挤压综合征” 成功率高、可置入 脉、“挤压综合征”的 多根电极、重复使 风险6、穿刺部位过于 多根电极、 用 靠近胸骨导致起搏电极 操作困难
10.Byrd C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extrathoracic introducer insertion technique[J].PACE,1993.16:1 781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90°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1999年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如下: 1999 年 Belott 14 提出了改良腋静脉盲穿法 , 如下 :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 该技术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在喙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在胸三角 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 2cm的切口 沟内侧1 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 沟内侧1-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 处进针穿刺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 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由内向外不断 进针直至进入静脉。
14. Belott PH.Blind axillary venous access [J].PACE, 1999,22:1085-1089
Belott盲穿法 Belott盲穿法
其他腋静脉穿刺技术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
1992年 1992年Higano
) )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 分离腋静脉技术( 分离腋静脉技术(
1995年 1995年Varnagy
1995年 1995年Fyke

1996年 1996年Gayle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 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07年LAU.EW)
腋静脉穿刺方法中的问题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腋静脉盲穿的体表定位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 线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有:x线、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 造影、分离腋静脉、Doppler血流探测仪及腋 血流探测仪及腋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静脉超声,不能适应床边临时起搏。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腋静脉穿刺无明确的体表标志可依赖。
7.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 胸小肌 锁骨下静脉 静脉穿刺针 腋静脉 腋动脉
Nichalls穿刺法 穿刺法
7. 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8.Taylor BL,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1990,72:75 9. Higano ST,Hayes DL,Spittell PC,et al [J].PACE,1992,15:731 10. Byrd CL.[J].PACE,1993.16:1 781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11. Magney JE,Staplin DH,Flynn DM,et al [J].PACE,1993,16:2 133
Byrd穿刺法 Byrd穿刺法
1993年Byrd10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993年 提出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 18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 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向外行直至穿刺到腋静 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 213例应用该方 脉,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报道了213例应用该方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法穿刺腋静脉均获成功,且无气胸。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国内万征等也从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1998年开始应用此法
腋静脉穿刺历史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7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证实了该经验8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 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9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10;同年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11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8(4):201 2.杨琳,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90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腋静脉第三段的优势3
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 位置表浅, 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 没有神经伴行 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 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15.王龙.腋静脉穿刺技术[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OO6,2O(3):2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