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不合理性、约束性凸显。
形成原因涉及资源禀赋、电力结构与能源选择。
存在问题体现在能源的资源、利用、缺口、体制四个方面。
这一能源结构的优化,需要战略布局,也需要多项策略组合推进。
一我国能源构成的现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
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1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85%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
从2001年至今煤炭年产量和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
(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
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1997~2006年来均超过20%。
(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表1 2001~2011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表2 200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的水平。
我国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煤占的比例高,煤与油、气资源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恰好相反。
以2009年为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仍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其中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4.8%,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9.4%和23.8%,核电占5.5%,水电占6.6%。
发达国家一级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资源所占的比重更大。
二形成目前能源结构的原因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原因多样,主要有如下几个:第一,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察赋。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小国,主要传统化石能源储量很低。
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天然气生产量为851.7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85%;国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3.9%。
我国原煤开采量居世界首位,2009年的煤炭产量为25.84亿吨。
相对来说,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我国大量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使采煤成本比较低,煤炭的价格也比较低,这是煤成为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主要来源的首要原因。
第二,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
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强调适当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但煤炭所占比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提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
为保障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大量火电厂不停地消耗煤炭资源,同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有害物质。
第三,用煤成为最经济的能源选择。
发展经济需要充足的能源,而能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等没有计算在企业耗能的直接成本中,造成众多能源中,用煤的暂时经济性最高。
三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阶段。
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能源利用、能源缺口和能源体制四个方面。
(一)能源资源方面的问题1、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运输紧张。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对我国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均产生重大影响。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
2、人均能源拥有量少、人均消费水平低。
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
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O%,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左右。
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水平很低。
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虽然增加很快,但约为美国的1/5,差距很大。
3、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与世界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
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能源利用方面的问题1、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低、能源消耗高。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我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化不是很大。
近年来许多热电厂把发电过程中的余热用于冬季居民取暖,但能耗依然高,热能利用率只有71.25%。
我国的能耗强度(即单位初级能源消耗所创造的GDP)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经计算,如果不考虑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我国能耗强度为0.36美元/千克标准煤,而日本高达5.28美元/千克标准煤,印度也达0.72美元/千克标准煤。
我国工业锅炉的能源效率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80%,钢铁、冶金行业的能耗为发达国家的2倍,鼓风机和水泵的效率仅为国际水平的85%,国产电动机在产生相同动力的情况下,其电力消耗量比国际水平高5%一10%。
煤是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如果按现在的能源利用技术与效率,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仅供开采100年。
2、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不充分。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技术、规模、水平和发展速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大部分技术处于研发或示范阶段,核心技术落后,形成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市场小的恶性循环。
国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
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仅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左右,远远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3、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偏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7年,我国工业部门消耗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1.6%,商业和民用消费能源的比重为12.3%,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消费的能源比重较小,分别为7.7%和3.1%。
我国的这种能耗比例关系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工艺设备落后、能耗高、能源管理水平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高能耗的工业部门。
4、结构性污染导致环境、生态压力加大。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生态保护的压力。
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都来自燃煤。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
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长期采煤引发大量煤矿坍塌、大面积植被损坏,甚至产生地质变迁。
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到2020年我国也难以实现自主减排承诺。
(三)能源缺口方面的间题1、能源供需缺口继续加大。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能源供、需数量基本平衡,能源生产量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二者并未出现大的矛盾。
但自1992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凸显,能源生产总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出现缺口,并逐渐加大。
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能源缺口会更加突出。
2、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日渐加深。
我国石油蕴藏量相对有限,目前探明的储量仅够用32年。
自2001年以来,我国石油生产量略有上升,但消费量除2007年、2009,都是快速增长。
石油消费逐年递增的同时,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呈现加速度增长。
但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却较小。
面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频繁的状况,我国可能因此受制于人。
无论哪一条进口渠道出问题,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四)能源体制方面的问题1、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题力有待加强。
我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
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
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能源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我国涉及能源管理的部门很多,有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组部、国资委、商务部、财政部、科技部、环保部、安监总局和煤监局、电力监管委员会等。
即便是在一个政府部门内部,能源管理职能也被拆解。
比如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能源项目的审批和规划;价格司负责能源价格的制定;资源司负责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经济运行司负责能源和运输等行业的协调;经贸司管理进出口总量的计划;交通司则负责能源运输的协调等。
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如果不打破,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就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国能源行业管理体制历经多次改革,都没有按照“大能源”的内在要求进行体制再造,各个专业领域各自为政,缺乏对国内能源生产、消费、使用等情况的全面统计分析,不仅对整个能源产业的管理缺乏整体涉及和运作,能源产业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是按照各自为政的思路,从各个专业领域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因而难以收到整体协调发展的预期效果。
四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对策建议由上文论述可知,我们在能源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将针对上文论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
所谓开发新能源是指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能等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经济发展所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他们的不可再生性告示了我们必须寻找他们的替代品,因此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们国家重视的,也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2、增加能源的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上文已经论述我们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电力、钢铁、冶金等行业能耗非常大,资源利用率低下。
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让企业把能源利用技术的开发,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位。
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况且新能源的开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能源开发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新能源产能的成本很高,不能够普遍应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新能源,努力促使新能源产能成本降低;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