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生课题研习情况表学院专业级班注:此表正反打印,一式二份,一份交教务处,一份学院留存。
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1、了解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特点。
2、关爱青少年身心发展。
3、促进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
4、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三、调查内容1、青少年叛逆的原因、表现、行为途径。
2、应对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处理方式。
3、采访问题青少年4、学生、家长、学校对青少年叛逆期的态度四、何为叛逆期(1)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2) 青少年叛逆行为,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1、年龄特点——14岁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
2、性别特点——具有反叛性格的学生当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比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4、诱因特点——主要表现在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激烈对抗。
5、行为特点——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计较行为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极端的事情,长期在网吧,甚至可能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3)叛逆期教育误区误区一全面打击。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
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
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
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五、调查结果(一)、青春期叛逆心理解读我们知道,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想快快长大,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和认可,不想让别人再把自己当成孩子看待。
但他们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会有一些冲动、会有一些迷茫、在某些问题上很极端、叛逆,甚至还会发生越轨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孩子作出一个引导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尽量避免孩子的叛逆心里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
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二)、青春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浅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们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是部分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还有,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3)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
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
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
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叛逆最大的影响是家庭功能的示范,家长失去了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结果导致孩子在复杂环境中,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判断力去观察和思考。
如此,孩子既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被坏人所利用。
还可能因为力量弱小,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柔弱感,留下一些心理隐患。
就如大海上的小船,失去了指南针的指引,就只能胡乱航行。
根据调查,67%的青少年不跟父母沟通,83%根据调的青少年遇到问题不跟父母商量。
某少管所统计,2008年接受的青少年中100%都有叛逆心理。
事实上人与人多一些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增进了解与信任,用理智的方式来化干戈为玉帛,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正是因为人缺少了心与心的交流,才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不理解,并渐渐成为了对别人的不信任,随着彼此猜疑,一点点加深激化,最终形成了矛盾。
但矛盾不是不可以化解,只是人不愿去化解,就将它发泄出来了。
不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学会沉着、冷静,努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许多学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三)青少年叛逆的行为表现(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
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
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
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
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
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于XING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XING交往的渴求。
比如喜欢接近异XING,想了解XING 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
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XING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四)青少年叛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
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2005年 11月 ,公安部通报第三季度全国社会治安情况 ,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指出:当前是违法犯罪的活跃期,违法犯罪出现了三个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突出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