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青春期逆反心理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
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
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
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
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
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
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
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
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
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
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
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原因探究——请不要再把我当做小孩子文/草原雄鹰指导师(QQ:676483840)经常听一些青春期少年的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1、孩子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不听话,有时你说几句话,他(她)们总会有理由反驳你,并且让你没有还口之力。
2、我只要给孩子一说话,他(她)就烦躁不安,有时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不理你了,你说我养活他(她)这么大,我做错什么了?3、我孩子经常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因为他不再小孩子了,可是他连三天半都坚持不了,就又开始懒惰了,我可怎么办呢?4、我偶尔从别人那听到孩子对我们的评价,竟然说我们对他不好,他非常反感我们。
我们对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非常伤心,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
5、我发现孩子对你的态度远比我们好多了,有什么心理话都和你说,甚至还想和你称兄道弟的,韩老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每当听到家长类似的倾诉,我就对家长说:问题从表面现象来看,是你仍把孩子当小孩子(儿童)对待,你每天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或者按你的意愿去要求孩子这做做那,孩子肯定反感,因为绝大部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不同的是很多孩子缺乏坚持做事的目标、毅力、决心和方法,大都半途而废了。
面对曾经努力过的孩子,你去指责他,埋怨他,甚至打骂他,孩子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吗?当然,简单的几句话,只能让家长从表面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如果想家长想清楚逆反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你就必须要静下心来,暂时放下焦虑与不安,与我一起来共同研究逆反心理的成因。
今天我们探究的专题是:为什么青春期少年不再愿意让人把自己当做小孩子看呢?下面我就详细和家长们分析一下。
一、家长们忽略了青春期少年向成人过度的这一个阶段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走向社会后才把孩子当做成人来看,在这之前,基本上没有在童年向少年,少年向成人过度的阶段认真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成长,这就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只能通过自我发现的方式去关注自己。
可以说,正是由于家长不懂孩子如何成长为成人的,才导致和青春期少年经常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亲子矛盾和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必须要清楚,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也就是成人。
如果家长不清楚用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那肯定是很难理解孩子逐渐走生理与心理成熟的过程。
很多家长之所以认为青春期少年还是小孩子,大都认为孩子在经济上依赖于自己的供养,从社会经验,人生经历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来做评价的,有这样的想法的家长占相当大的比例。
而家长常常把自己对孩子供养做为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的理由,如果孩子和自己顶撞,甚至是不按自己的安排来行事,那就会让家长非常愤怒,甚至难过和伤心。
比如当家长看到孩子连自己的话都不听,学习也不好,言语粗鲁,做事自私等,还常常造成家长有一种心理挫败感,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感觉孩子这辈子没有什么指望了。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家长,导致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根源恰在家长身上,因为你把少年向成人过度这个阶段必须要做的教育准备工作给忽略了。
如果你不做这方面的教育准备,对孩子来讲,肯定不会接纳你原有的教育模式,而你也不会接受孩子把自己当成准成人的想法。
二、家长不要忽略了教孩子学会做成人这一环节我们说长大成人,就是让孩子准备以完全合格和完全平等的身份生活在成年人中间。
这种准备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家长要清楚,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应该教孩子怎样做成人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规则,了解有关法律,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为了让家长清楚为什么要教孩子学会做成人?我们就必须要站在少年的立场和角度去进行分析。
视角一:青春期少年已经拥有成人感的意识这种成人感的意识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一是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
在青春期少年看来,他们自己的身体变化无论在周围的人眼中,还是在自己眼中都使他客观上变得比较像个成年人。
你想,具备了身体条件,孩子没有理由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来看吗?二是少年日益增长的独立能力。
青春期少年的独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三五成群,或者自己单独去上学,或者搞活动,或者自己单独思考做事等。
当少年们独立做事的时候,心中必然产生一种成人的意识感,他们会想:这有什么,大人们能做的事,我也会做,可能在某些方面我比他们做的更好呢。
三是少年开始把自己和成年人做比较。
在很多家庭里,青春期少年都可以帮助家人做事,或者参与家庭问题的商讨。
这对于少年们说,无疑会让他们下意识把自己的思想和成年人做比较,此时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想到的。
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把父母做不到的事做为充足的理由,以此证明自己比父母懂的还要多,这样一来,少年们通过比较会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人的思想和能力了。
视角二:青春期少年不再把自己当儿童来对待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常常犯这样的观念上的错误,比如总拿过去对儿童的那一套来要求少年,这样做就完全会破坏少年的成人感。
一是少年想要自由。
在青春期少年看来,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监督和限制,可是自己却每天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
这就导致只要家长去按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少年,他们对成年人的态度就变得非常敏感,经常产生会产生一种过去不曾有过的委屈情绪和反抗心理。
二是少年维护自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如果家长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给少年提意见,他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这种现象就源于少年的自尊被家长触动了,少年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不容压制、不容贬低、不容剥夺自己的独立的权利。
这时家长会听到一些少年常这样说:“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
”“和谁交朋友,这是我自己的私事。
”“你没有权利干涉我。
”“你没有权利禁止我这样做。
”从少年的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越来越多地对自己说“可以”,而对成年人则越来越多地说“不许干涉我”,他们力图逐步限制成年人的权利,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利。
说到这里,我想家长们开始明白了,原来你经常禁止孩子的事,才是造成亲子矛盾和冲突导火索。
三是少年希望成年人改变对他们的态度。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行青春期后,仍然在不断地包办代替孩子,可是操了半天心,家长忽略发现自己费力不讨好。
其实,少年们此时已经不希望父母像过去对待儿童的那一套来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