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11.1儒释道思想

2017.11.1儒释道思想

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大道涵天下,修德无止境。 无为无不为,自然藏天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 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 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 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 最聪明的一页。

安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博学的起点,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行为,使人改邪归正,以臻圆满善境。」
小结:
传承儒家思想精髓,从修身做起,从身边点
滴做起,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利国利家利自
身。
孔老哲学思想的比较
孔子拜谒老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在自己五 十岁的时侯拜见了老子,随后便发出了:“其犹龙邪”的 惊叹!老子是谁?他为什么能让孔子发出如此惊叹?
道家的核心人物:老子、庄子
核心思想:顺其自然
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老君岩(宋代建于福建泉州清源山)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 春秋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 •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武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是人经过探索求证后稳固的价值观,真理,自然法则。 德是如何运用“道”来在世间行走,达到功用功效成就。 有“道”之人,运用得当,能于乱世开太平,于乱象解纷杂,知其 动善之时,运筹帷幄。道是“一”,德可以是“万种风景”,圣人抱一 为天下事。 “德”可以细分为“天地之德”和“人之德”。 “天地之德”是指宇宙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属性,这个特性便是 “道”的“无为”; “人之德”是人类感悟了“道”之后以“无为”的原则来立身处世。 “人之德”并非如“天地之德”一样自然而然,而是需要人自身的 认知和转变,依靠“德”来涤去心中那些“求功”、“争利”、“有所 作为”的私心杂念,摒弃世俗共许的“有为”,达到各种善的标准,可 以“自知、自爱”,进而可以“执大象,天下往”,拥有了治理天下, 统治百姓的能力。



儒家:修已安人

仁者爱人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内圣外王
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 儒家思想:汉代被封为官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 修已安人, 内圣外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尊道贵德 无为而治
道家创始人:老子(前571-前471) 道家思想:黄老之术-道教;东汉-唐
内在自觉
自律
“礼”
“克己复礼” 规范、准则
外在约束 他律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 的境界。
修己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形成 儒学经过改 造成为正统 儒学融合佛道 发展到理学阶段 儒学在批判 中发展
孔子,孟子,荀子
汉代
董仲舒 二程,朱熹 陆九渊,王阳明 李贽,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
宋明时期
明清之际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之 儒 释 道 思 想
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 浑是一团和气。 ——宋•朱熹


虎溪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书载,慧远居东林寺时,“影不出山, 迹不出谷”,“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如过桥则山上之虎必吼。 一日,慧远送陶渊明、陆修静二人,不觉过了虎溪桥,虎大吼,三人大 笑而别。 自此,“虎溪三笑”的典故便流传下来,三人中,儒家陶渊明、佛 家慧远、道家陆修静,寓指儒释道三教合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何为“道”?纯任自然,任由世间万物自然 发展而不去干涉它 。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无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无为的自 然本体。
虎溪三笑图 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龙 眠(公麟,1049~1106) 首作三笑图,智圆并为之作 图赞,成为美谈。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
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 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 僧、道、尼。

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进则居庙堂之高,退则处江湖之远,最差即遁入空门。 总能找到心灵的栖居之地。这也是儒释道思想流传不息的原因。
《 论 语 》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思想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
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 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 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清•雍正: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下九流:师爷、衙役、升秤(秤手)、媒婆、走卒、
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辨析: 儒学是伏羲太昊开创,儒家是先师孔子开创,儒教是 经圣【董仲舒】开创;儒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土生土长 的一种宗教。 道学是轩辕开创,道家是老子开创,道教是天师【张 道陵】开创,唐时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 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经纬难辨。 佛学是吠陀佛皇【本初】开创,佛家是释迦牟尼开创, 佛教是菩提【卢惠能】开创,西汉从印度传入;魏晋 南北朝至唐兴盛。 学说: 儒家思想:修已安人 道家思想:尊道贵德 佛家思想:福慧双修 内圣外王 无为而治 觉行圆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 子 的 辩 证 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弱胜刚强。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
以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可 以 弱 胜 强
守 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儒释道教义皆有救世之心,虽价值观不同,但目标一致:
儒家以人为中心重伦理道德,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有尊卑、地位之分,但应该都有尊严和廉耻,要有道 德和正义感,追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 道家以天地为中心重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天之间的 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可强为,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家以慈悲为中心重因果报应,强调的是善与恶、因与 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积德行善,四大皆空,人才能脱离苦海, 最终涅槃,追求的是人与灵魂的和谐。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 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 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5
章》)
'道'与'德'的甲骨文金文象形如图:
道:起点。 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开始挑 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为起点。 德:心行、行为。 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 “德者,‘道’之用也。” 行。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形式,道是体,德是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无为不争,顺其自然。
佛家:福慧双修

觉行圆满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印度释迦族王子,称他为释迦牟 尼;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南北朝至唐兴盛。 教义: 生命与世界是同在的,世界处于 轮回之中,生命也处于轮回之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 欲知前生,今生受者即是;欲知 来生,今生作者即是。 四大皆空,因果报应

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思想,道、佛两教是最重要的辅翼和补充。另 外,法家、兵家、墨家等也是重要的营养来源。
道家 佛家
儒家正统自居
伦常 乐天知命 人与人
入世 天下一盘棋,各安其位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否天命,尚自然,人与自然 生苦 ,欲壑,死寂 ,轮回
避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 出世 摆脱尘世,灭欲戒享 下溪;柔弱、退守返璞归真 有所不为 无为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 向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礼,周礼。 《周礼》中,把所有仪礼概括为“五礼”,即:祭礼、凶礼、宾礼、 军礼、嘉礼。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 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 亲疏。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 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仁”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宁静淡泊,冷淡世情自给自足普照众生,救世
Hale Waihona Puke 消极,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生死轮回,四大皆空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悲;自保,免祸全生 道德教化,礼乐法度,人性臻 自然天真,除雕琢,去礼法,世上不结无因果, 善报恶报皆由己 于完美 纯真即完美 积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人生得意,志士仁人——功名 人生失意,清修隐士——透彻人生绝望——觉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