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摘要:苏轼一篇《前赤壁赋》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的交融与苏轼人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就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家思想。
关键词:前赤壁赋;苏轼;儒释道;思想;经历
众所周知,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在被贬黄州后所作。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是他的早年读书进入仕途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他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第三时期就是回到中央后,因不合旧党,自请离朝;第四个时期就是一贬再贬。
苏轼人生中经受过的第一个巨大打击就是“乌台诗案”。
我们知道,苏轼和王安石的思想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原因在于,王安石主张变法要实行“剧变”,而苏轼则主张“渐变”,虽然两者都从根本上支持变法,但从变法的方式上来看,苏轼的主张就和王安石的主张产生了冲突。
苏轼不满变法上的某些因素,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力,对新政的实施不利,所以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
因为当时宋朝有个不许杀士大夫的规定,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
出狱后的苏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变成为佛道思想。
这样的转变,常见于士子求取功名不成,或者怀才不遇后,精神遭受巨大打击就用佛道思想来麻痹自己。
首先,我们可以从全文的第一段找出思想转变的相关线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指诗经中《陈风·月出》的第一章,原句是: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因为古时,“窈窕”和“窈纠”的发音相似,所以称之为“窈窕之章”。
而《诗经》又是儒家经典之一。
所以,从这段文字的开头来看,苏轼本身是带有儒家思想的。
但是,在这段文字中,不但存在着儒家思想的语句,还有表现苏轼道家思想的语句。
例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在道家的观点中,追求长生不老就是修道之人的终极目标。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指出,“若夫仙人以药物,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茍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所以说,想维持生命的长久,就必须要成仙。
这种思想就成为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所以,我们从本段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可以看到苏轼的思想是渐渐从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转变的。
而这种变化,往往是暗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立志建功立业的文人怀才不遇的痛苦,进而使其转变成为追求成仙的道家思想,实为一种自我麻醉。
事实上,苏轼无端遭迫害,屡屡流放外地,一身抱负、满腔热血无处释放的他,怎能如迦叶尊者,拈花微笑?虽然接下来他还“扣舷而歌之”,但歌的内容已经隐隐透露出他心中的郁愤了。
听他唱的什么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天一方呵!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
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可以找到我们之前所推测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里面的诗句。
全文主要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苏轼引用了其中的两句诗,是想借此暗示自己希望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也是苏轼儒家思想的展示。
而在后面提到的“此非孟徳之困于周郎者乎?”也表示,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人生受挫的时候,暗示苏轼仕途受挫。
苏轼的仕途生涯充满了曲折和磨砺。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
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他为民做出了很多好事,这便是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态度。
在经历了打击之后,他也就选择了“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
这段话表现了人生的三大悲:短暂的人生,现实的人生,无常的人生。
短暂的人生。
苏轼列举了曹操的例子:“此非曹孟徳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徳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表现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苦短之悲。
现实的人生。
列举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例子说明了英雄不能实现其志愿,功业不能长存之悲。
无常的人生。
苏轼列举周瑜少壮而夭,暗示自己一生勤政,却遭受“乌台之难”,真是人生无常。
最后,我们可以从后文看到苏轼的佛道观点。
在文中有这样一句“物与我皆无尽也”包含了苏轼的佛道观点。
第一,我们从佛家的观点来分析。
佛家注重的是轮回观点。
佛家讲求三世轮回,认为人的灵魂是不会消亡的。
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可以轮回,我的灵魂就不会完结。
第二,从道家的观点来分析。
我们可以引用庄子的“物我合一”观点,可以理解我和天地万物本为一体,物质不会毁灭,我也不会毁灭。
这类似于“天人合一”的观点。
万事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万物不会消亡,我也不会消亡。
我们从“变”的方向来分析,“水”与“月”之变,便是水的流走和月的盈亏。
我们从“不变”的方向来分析,则是水不曾流走,因为江河中的水永远都没有流干;月没有增减,因为月亮没有变化。
苏轼信奉佛教,可以从“东坡居士”这个称号看出来。
佛家认为,生命完成一次轮回就好比月亮完成一次圆缺。
月亮不停的圆缺,生命也就生生死死,循环不止。
这篇《前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这三家的思想不能单独的分裂出来,他们共同构成苏轼的思想体系。
然而,这种佛道的出世思想被后人看作是一种消极思想,但我却认为,苏轼这篇赋中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思想。
这很明显是因为苏轼对于儒道释三家都有着相当深度的研究,才会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他的思想中。
因此,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恰恰是苏轼高明之处。
佛家要求人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道家提倡人以入世之身行出世之事,而儒家则事以入世之身行入世之事。
苏轼在当时那个处境,应该还是很想入世,济世为怀的。
但是现实不允许他太过积极地入世———太多的人在等着抓他的痛脚呢。
而他也不会将有用之躯投入空门中,更不会傻傻
的慢慢的将入世之心变成出世之心。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聪明而折中的态度:以半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在对自身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要行入世之事,而且坚持不懈,绝不会屈服于某势力的,我想苏轼应该是做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了吧!
参考文献:
[1]苏轼m],2008
[2]张继禹m],2004
[3]海书店出版社佛藏[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