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北碚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

推进北碚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

推进北碚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作者:李克武来源:《商情》2020年第05期【摘要】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产城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就会再度形成“空城”、“睡城”,城市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文章基于产城融合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碚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域实际和特点,提出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着力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建议产城融合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主要相对于产城分离而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发展潜力在于新型城镇化。

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做到产城一体化,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产”和“城”的融合,就会再度形成“空城”、“睡城”。

因此,只有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活新型城镇化这盘棋。

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北碚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城融合发展”道路则摆上了重要议程。

研究成果以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北碚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庆直辖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北碚区的城镇化已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

产城融合其战略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建设再好,也只能是“空城”,产业如果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大气,也就是“空转”。

然而,北碚区产城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划引领上缺乏衔接,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脱节(1)规划引领上缺乏衔接。

通过调研资料显示,北碚区在规划引导方面:城市总体规划(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详规)与园区规划是作为独立编制。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规划导向、规划对象和规划要求等方面存有不同之处,缺乏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协调城市功能区、居民社区、产业园区规划等不同空间的相关规划方面衔接不足。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规划体系,甚至某些规划在具体要求中,出现冲突和矛盾。

(2)产业规划与城市建设相脱节。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过于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是独立编制的,在规划产业园区时,过分强调产业集聚效应,侧重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缺乏城市依托,在规划城镇时,又侧重于“土地的城市化”,对于缺乏产业和人口的支撑,从而会导致居民生活与工作相距较远,一定程度上这种产城脱节的现象较为凸显。

(二)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园区过度经济导向(1)产业发展不协调。

通过产业生态学来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有机共存,方能使全城市社区充满生机、和谐有序。

目前,北碚主导产业、主导企业不突出。

从产业来看,北碚工业发展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但是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承担主导产业;从企业来看,2012年北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仅1家,而在我国发达地区的苏州、深圳、南京、杭州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企业超过10家,主导产业缺位,企业规模小,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兴技术产业比重过小,与“重庆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建成‘中国硅谷’”不相匹配,难以承接主导产业辐射,难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因此,一定程度上,难以支撑城市的发展。

(2)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由于过分的强调园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使得园区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城市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缺乏对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考虑,只注重了生产需求,忽略了生活需求,成为单一的生产型经济园区,甚至出现招商引资利益绑架园区规划的现象,使得园区被不同企业或产业项目的条块分割,致使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不力,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有限(1)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根据工业化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课题组认为,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既可以反应工业化进程,又可克服工业化偏差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国际比较分析。

为此,选用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北碚工业化水平,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衡量北碚区城镇化水平。

2018年北碚区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分别为83.58%和89.20%,两者相差5.62个百分点,从而呈现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業化发展水平。

(2)土地快于人口城镇化,产城融合发展空间有限。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5-2018年年间北碚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67.00%,而与之相对应的城镇人口增长增加了32.95%,两者相差34.05个百分点,呈现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受耕地保护政策制约,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用地指标较为紧张,限制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拓展。

此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建设用地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瓶颈”制约。

(四)服务业占比依然偏低,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总体而言,北碚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不高,2013年北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0.9%,此规模要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

同时,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差距甚大。

北碚除金融、信息服务外,服务业整体对内开放程度比较低,国际化水平较低,其综合能力较弱。

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

2018年北碚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与特色园区的平台载体作用还不相配,还难以体现空间集聚、要素集聚、配套完善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北碚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产城融合是一项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

它涵盖人口、经济、社会、生活、生态、文化等诸多方面,需要实现产业和城市“双向融合”,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一)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产业布局(1)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

二者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2)全面实现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三规合一,按照“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和“ 园区承载大项目、乡镇打造创业基地”的原则,新增工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

依托园区基地战略平台和核心载体,加快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现代产业集群。

(二)着力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速工业互联网、5G等绿色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等新兴产业。

推动以仪器仪表、汽车为基础的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建成工业互联网应用展示平台,推进重庆云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联创电子(三期)等19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组建商圈管理服务机构,开工建设梨园村等16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有序实施嘉陵风情步行街升级改造和重点区域商业业态优化,扩大服务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精准聚焦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科创研发等产业方向,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落户重大项目10个以上。

加快服务贸易产业园建设,完成服务外包示范区离岸服务外包额1.2亿美元。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

打好“五张牌”,唱响“四季歌”,加快推进全域旅游。

推进恒大国际温泉旅游健康小镇等项目建设,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试营业,完成北温泉景区设施改造,启动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办好蜡梅文化节等品牌文旅节会活动,提升北碚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知名度。

(三)着力强化规建管一体化,推动宜居城区建设。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形成北碚区全域空间“一张底图”,科学引导和有序调控城市开发建设。

完成蔡家半岛片区等重要地段和重要地块城市设计。

完成静观、天府等镇总体规划和第三批村规划编制。

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以解决交通拥堵为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缓堵保畅”行动,加快二横线西段、轨道交通六号线支线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轨道交通7号线、渝武高速金开大道至三溪口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建成快速路一横线西段。

加密建设次支路网,开工建设城市道路40公里,建成20公里。

推动“P+R”等公共停车场(楼)建设。

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重点实施街净巷洁、灯明景靓、治乱拆违三项工程,建成城市公园6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3个,实施天生路沿线绿化景观提质工程,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

有序更新市政设施,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加强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四)着力深化缙云山整治成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北碚加快推进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

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巩固前期整治成果,实现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零。

统筹推进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各项规划编制和落地,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生态赎买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群众利益联结机制。

进一步理顺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缙云山景区森林资源保护和旅游秩序管理,引导农家乐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態产业化,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开展生态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成“三线一单”编制。

推进海绵城市、节能城市建设,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筑。

推进节约自然资源行动,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开展主城“四山”保护提升和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做好大气污染防控工作。

开展“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完成梁滩河流域(二期)综合治理和马鞍溪下游综合整治,巩固城区湖库和黑臭水体整治成果。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完成9处土地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加强声环境管理。

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