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教学重点:借助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创设学习场景,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内容和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知识目标:通过对比欣赏的阅读方式深入把握红柳和人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课型】小组讨论性学习
【教学法】讨论法与引导法相结合
【教学意图】
1.这是一篇有关人与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以及对人类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2.利用课文内容,提炼出作者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并由此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他只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开头以有关于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引入,引出红柳生存的环境,“鸟兽绝迹,驼马遁形”而戈壁与沙漠的风景林—红柳,却顽强地向沙漠深处延伸。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生读课文: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
2.总结红柳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红柳的壮美,和人们挖掘后红柳的变化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眼前再现红柳画面,设计了几个问题。
问题设计:(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牵头,一人执笔,一人代表回答)
◆在文中红柳给你留下的最美好印象是哪一个(用文中语句回答)为什么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乐观顽强的精神
(2)“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
------直面困难,防风固沙
(3)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也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在文中,你认为最令你感到沉重悲哀的场景是什么
可能意见1:“人们将大半个沙山掏尽,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起在旷野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最后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整个红柳就訇然倒下!
可能意见2:那些被掘起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多么的触目惊心!(画面)
可能意见3: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术的法子--炸药!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可能意见4: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我会想
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在世界各处从屋子顶上扬起的尘沙,能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你怎样看待文中司务长的所作所为
可能意见: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司务长的行为是错误的。
可能意见:学生也可能认为司务长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人连生存都遇到危机了,谈什么保护自然!(可适当采取辩论的形式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作引导:如果是站在司务长的角度,那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呢那他的行为是错的。
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最残酷的报复。
三、引申讨论:
1.如果在一定环境中,你遇到了类似的关于“环保与生存”的矛盾时,你会如何抉择(提出一组图片,由红柳—植被—藏羚羊,自然引出答案,但注意不能陷入自相矛盾)
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并非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行为。
2.根据文章解读,你认为毕淑敏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四、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
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①荀子:人定胜天
②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
③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
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
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五、拓展延伸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或环境调查报告)。
六、作业:
1、找出二十个词语,抄写;整理笔记;做练习册;课后题。
2、预习下一课。
七、结束语:
人类主宰着地球,地球的一切为人类所用,人类和地球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那就是人类在使用地球资源的同时,应极力的去呵护地球!
拓展阅读:《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
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
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
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
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
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
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
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
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
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
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
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
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得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