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拿来主义-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十四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一次国际名酒节聚会中,各国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酒法国人拿出了他们的白兰地,德国人拿出了威士忌,中国人拿出了国酒茅台,轮到美国了这时,只见美国人不慌不忙地拿出杯子,倒了一点白兰地,再加一点威士忌,最后又加了一些茅台酒,然后说:这就是我们美国最好的酒——鸡尾酒,众人都面面相觑。
2.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3.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
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一)整体把握读课文——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 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学习第二部分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形成板书: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比喻论证: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
二、走出课堂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
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
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
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
举例!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
(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
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
)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课堂讨论:筛选并整合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初步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1、拿来主义就是,,,拿来后或,或,或更重要的是。
2、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和,以及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二是导致。
3、,备受欺凌,行不通;,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而且,,必沦为乞丐或奴才;,大受祸害,因为送来的东西中,英国的鸦片,实际上是,德国的废枪炮实际上是,法国的香粉实际上是,美国的电影实际上是,而日本的小东西实际上更是明目张胆的。
所以:“我们要,,!”课堂讨论:筛选并整合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初步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1、拿来主义就是,,,拿来后或,或,或更重要的是。
2、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和,以及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
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二是导致。
3、,备受欺凌,行不通;,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而且,,必沦为乞丐或奴才;,大受祸害,因为送来的东西中,英国的鸦片,实际上是,德国的废枪炮实际上是,法国的香粉实际上是,美国的电影实际上是,而日本的小东西实际上更是明目张胆的。
所以:“我们要,,!”1.《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
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
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
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摘自《高中语文难点分析》2.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本文从结构上看,分做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破”,批判“送去主义”;后一部分是“立”,阐发“拿来主义”。
封建的“闭关主义”在侵略者的枪炮之下破产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对于国民党反动政权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罪行,鲁迅用了“别的且不说罢”一句含蓄地予以揭露,表现出强烈的憎恶和愤怒。
接着便集中地批判了表现在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
作者以当时发生在文化界的三件事做例子,但并不就事论事,批判的锋芒不是指向那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文人的。
文化界的“送去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以“保粹”来“取媚”。
用那些“红肿之处,艳如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国粹”,来夸耀自己几千年来的“文明”,同时,又靠这“国粹”,来“发扬国光”,博取洋大人的欢心。
他们既表现了阿Q式的“自大”,又表现了奴才般的“事大”,从来也不考虑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汲取外国的经验。
“送去主义”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正如尼采自诩为太阳,其实是发了疯一样,那些“张目摇舌”地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