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考情分析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语文学习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

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习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

与初中语文学习相比较,高中语文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

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

外国的作家作品,重点学习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家、政治家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

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

例如,在二战以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初中语文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

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

高中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它在每一个时期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欣赏诗歌时,都能借助相关知识读懂内容并进行艺术鉴赏。

写作也是如此,更讲究写作基础阶段的规范性、知识性和系统性,使零散的、不具条理的内容得到整合。

(三)要求更高,难度更大1.选文: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区别。

初中语文的选文较简短,到高中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时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所以高中生必须加强在个性化体验、感悟和审美上的能力和修养。

2.文言文:初中的文言文大多为浅显的、有哲理性、有情节的小故事、寓言、短诗、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则是长篇人物传记和论述文章等,需要有较强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3.作文: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于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从中明显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的区别。

高中生必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对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扬弃。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比初中阶段的范围扩大很多,要求也更多,更高,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更趋向应用性,审美性。

这有学科本身的原因,也有高考与中考不可同日而语有关。

二、初高中语文学习脱节原因透析(一)存在知识漏洞,语法知识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使得有些本应在初中阶段掌握的语言基础知识,如拼音、词法、句法等,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

不必说双声、叠韵,也不必说语素、单纯词、合成词,甚至不懂什么叫主语、谓语、状语。

因而,在学习文言文和完成语言运用题目中,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

(二)没有主动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年龄较小,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这就决定了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

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需要学生有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初中的一套难以跟上高中的快节奏。

(三)不适应高中教材高中的学习量加大,读写的要求明显提高。

教材内容增多,课文篇幅加长,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现在的课本每册有20万字,还配有50万字的《语文读本》,而且很多课文的篇幅都有成千上万字,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2500字以上。

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的课文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思辨、哲理意味比较浓。

教材中的文言作品,初中时比较浅易,主要是一些哲理性散文、情节性较强的小故事、寓言、短诗之类。

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作品,数量和篇幅都有较大增加,有长篇的人物传记、论说文等。

虽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都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二者的“浅易”程度,分别是相对于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而言,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读书、思考、积累、勤练笔、写好字、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学法指导如何跨过初高中衔接的这道门槛(一)查漏补缺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要适当补充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

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

在高一第一学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明确学法学生要学会怎样预习、怎样做笔记、怎样使用工具书等等。

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

“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三戒三倡”是:一戒把学习当作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

(三)端正态度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的周期性很长,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学习语文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明白持之以恒才有收获,不要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一夜之间语文成绩突飞猛进。

遭遇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养成习惯必须养成一套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通过习惯养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自觉到自觉,增进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整个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应注重养成下列几种良好学习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

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为诵读,不只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其作用早有定论。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无不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因为,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刻骨铭心”,而诵读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记忆也就更深刻些。

又因为,诵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性反复交替的过程,反复诵读,反复思考,使人的思维渐入佳境,感受愈深,进而“意象全出”。

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

一篇文章反复诵读,读流畅了,读动情了,理解自然会入木三分。

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诵读习惯的培养。

2.处处留心的习惯留心,就是把心思留在某种事物的上面,可以说就是观察。

但它不是简单的观察,其中还包含着对某一事物的思考和分析,是集察、思、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

凭借它可以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可以捕捉初露端倪的意象,可以透视内心深处的灵魂,可以将新旧知识联为一体。

有些同学由于缺少这种处处留心的习惯,对外界事物,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自然,写起文章来也只好“盲人摸象”了。

鲁迅说:“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对任何事物都做必要的观察,要准确、透彻,才好下笔”。

鲁迅在这里讲的是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讲的是观察要“准确、透彻”,不是马虎、肤浅。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只要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取舍,其语文营养是取之不尽的。

3.勤于积累的习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最怕的作业莫过于作文了。

如果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一看题目便觉头脑发胀,腹中空空然,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搜肠刮肚也难以行文成篇。

有人把大脑比作“加工厂”,为了使这个加工厂有“工”可加,就须不断地采集“原料”或“半成品”进来。

古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

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

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

当然,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立诸如“词语集锦”、“佳句摘抄”、“材料手册”、“写作素材”等不同的知识储备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积累的内容大致可有下列几个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2)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3)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4)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