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第一段。

【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后,读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作者如何来赞美白杨树?对此,作者并不立即回答,而是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

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

这里,作者为安排白杨树的出现,颇具匠心。

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这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写法。

写高原景色,先写产生“雄壮”、“伟大”的感觉,后写产生倦怠单调的感觉,再写于“恹恹欲睡”之中猛醒,惊奇于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出现,真可谓一波三折。


第二段。

【本段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

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

“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
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

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

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第三段。

【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连用四个“难道”,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含蓄到明朗逐渐展示出来,使主题逐渐深化。

】第四段。

【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五段。

【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