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生活形态模型”是将特定分类人群的某种生活本质需求在特定时代所处的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的信息研究、分析后整合,系统地、形象化的显示出该特定人群潜在的,但又是具体需求的目标系统。
许平p94-119一、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可以将企业分为五种不同的角色,市场挑战者、市场领导者、市场追随者、市场拾遗者和市场失败者或者说市场填空者,客观地讲每一种市场角色的设计需求无论是动机还是内涵都是不一样的。
1、市场挑战者,特立独行的企业,他们就像叛逆者,思路比较独特、新颖,比较追求刺激,经验相对比较缺乏。
比如苹果、Coosle、宜家、星巴克、半岛电视台。
市场挑战者的行为方式是需要创新的,需要一些特立独行的方式,严格来讲这些企业在很多方面是真的需要点子,但并不是设计。
市场挑战者通过市场转换,他们也会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
2、市场领导者,也成为市场领袖,他们具有指引方向的气度和自我意识。
当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时候,他们在设计上的需求是一种常态性的需求方式,也就会有常年性的需求,包括战略性的设计、产品上的设计、风格上的设计甚至一种定制化的符号。
他们会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计划,比如三星、索尼、联想。
3、市场的追随者,一般这样的企业会潜意识的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市场追随者的角色。
市场对他们的响应和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他们的发展能力有限,所以经不起严峻的市场压力,因而他们对设计的需求较弱,策略也以市场跟进策略为主。
4、市场拾遗者他们一般会主动发现市场某种供给缺乏,然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机会,从市场缝隙边去把缝隙做大。
这类企业对市场比较敏感,但抗风险能力很弱,所以企业规模不会太大。
5、市场的填空者,这类企业完全处于被动,只能在市场上挨饿受冻。
他们既没有发展策略,也没有发展方向,目前他们的产品只够糊口,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市场上的销售策略,而不是市场与设计创新。
二、企业导入设计创新机制的层次1、设计本体型企业,包括个别的企业本身就是设计服务机构,以设计服务为主业,当然也不排除也有一部分设计产品的开发。
如德国的青蛙设计,在设计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就转向设计模式输入,设计服务模式的输入这些新的领域做一些新的尝试。
2、设计主导型企业本身并不是完全从事设计的,但是会以战略性的设计产业化为主攻方向。
他们一般会和企业的品牌策略相结合,做一些比较有战略突破性的创新。
如苹果公司。
它把企业的产品研发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一种决策。
会在产品的外观和结构上下很多工夫,在产品的模式方面、产品方向方面的转换也是非常大胆的。
其企业性质已经从原来生产电脑硬件一度转向做音乐编辑器、播放器,然后转向手机和通讯产品。
3、设计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本什么有大的战略性的动作,主要关注的是不断的改进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如品牌服装公司,中国的海尔、美的这类企业,他们的设计应用频率较高,所以经常发包大小的设计外包给设计公司。
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品质的提高和性能的完善,同时也会导致设计比较保守。
4、设计利用型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设计创新来增加企业的市场效益,密集程度不如前者高,但通过设计创新来增加市场影响力。
5、设计相关型企业,既涉及开发型企业,对设计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对设计也不是完全相信,只是社会对设计的呼声较高而引进设计,较多的是做包装或者企业形象的设计。
三、设计创新的发展和条件关系的变化设计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可以梳理为7个台阶1、优良工艺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的最初级阶段根据人们对于优良品质的追求和优良品质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而提出的一个立足于人文的要求。
一批艺术家看到这种状况,基于基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而走上一条从最基本层面去解决生产问题的道路。
这个阶段出现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品质,并没有因为他们创作于100多年前而落后于当代。
这应该与艺术家那种最原始的出发点有密切的联系。
2、设计和制造方式结合阶段(理性主义设计阶段)包豪斯的设计改革,把设计和制造结合起来,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找到一种简约的风格,当代设计的价值和真正贡献在于他们和制造方式相匹配。
由手工制造方式到大工业制造方式的转变对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今天在计算机控制下能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方式下,设计又出现了和制造方式的新结合方式。
小批量、单件、甚至恢复到原始的手工艺方式的市场方式,也会变成一种制造方式的要求。
3、商业主义设计阶段4、品牌战略设计阶段5、文化多样性设计阶段6、绿色设计阶段7、可持续创新战略设计阶段四、世界设计发展背景下的中国瓶颈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中国是在一个经济发展比较低的水平上发展工业设计,所以造成今天中国设计发展的现状。
我们平常教育中基础训练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质量差,外观简单,这是因为我国在设计教育中简化了对设计的要求。
如何理解这些缺少质量的设计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品质和理性主义的设计方法方面,我们现在的理解、完成都还很差。
我们最近在和芬兰的院校交流,在交流的时候他们说中国设计现在缺乏很多基础性的研究。
比如关于色彩,中国的色彩造型师对中国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色彩效果完全都是凭感觉、凭印象。
日本设计师也凭感觉,但他们现在在补这门课,有人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和做样品的方式形成一个系统的确认。
据说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只是给一家公司就已经做了800多个样品。
日本人所天是蓝色的时候和希腊这样的欧洲国家的人说天是蓝色的时候对蓝的判断是不是一样的?蓝色更偏紫一点还是更偏绿一点,日本人喜欢的蓝天和欧洲人喜欢的蓝天到底有什么区别?日本人喜欢轻松的颜色,什么样的颜色才是日本人感觉很轻松的呢?台湾做了一个中国设计元素的数据库,里面既有中国台湾的设计元素,也有中国其他地方对台湾文化有影响的设计元素,他们把这些元素分成5个方面:形状、色彩、纹样、材质、经营。
每一个方面分为几百个方向,合起来一共几千个方向。
台湾本地出现和从境外进入台湾的曾经产生过作用的这些元素全部分辨出来。
整理出来后再把它区分为一般保护的元素和重点解读的元素。
重点解读元素有种清白元素。
认为这种清白元素是对将来台湾设计师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的,就把它选择出来然后开始组建团队,再把这种元素和台湾新一代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现在作出一款特别是上的装笔记本的包,包的边缘有把很时尚的小刀,这个就是来自台湾当地人传统的一种色彩和形状的元素,只是把它重新时尚化了。
我们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研究工具去拓展我们的事业、积累我们的基础,然后基础变成我们在设计加工、设计转化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工具。
设计师中有天才,但不是人人都是天才,绝大部分的设计师都需要这样的工具来启发自己的思路。
这样一些隐性主义方法和工具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六、中国社会条件下营造设计环境的可能性西方工业国家走出战争低谷转向高度繁荣的过程,是全球设计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推进现代设计而快速的提高产品外观品质及全社会的消费水准,使经济真正进入现代、高速、文明的发展轨道。
很多国家经历了这种发展才认识到,设计是国民经济中将技术与艺术创造性结合与经济主体、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导力量。
而日本、韩国等尤为值得关注。
日本的产业振兴法关系到日本经济出沟贸易竞争方面,日本政府的资源调配和政府运用行政干预的做法是最不明显的,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日本战后在国际贸易方面突飞猛进。
日本使用政府资源推动整个设计产业发展的做法成为了各国学习的产业发展措施。
创意产业包含出版、演艺、音乐、影视、传播、动漫、广告、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交通工具、古董、首饰等以文化经济、制造业经济、手工艺经济方式出现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奢侈品产业。
文化生活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制造业经济工业设计设计产业创意产业手工艺经济工艺美术奢侈品产业1、当今中国的政策环境中国加入世贸的谈判首席代表指出:(1)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不能分开:两者之间最好的结合点就是设计产业。
(2)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不能分开:两者最好的结合点也是设计产业,只有夯实制造业基础,文化产业才有承载的根基。
(3)硬实力和软实力不能分开:两者最好的结合点是设计,因为通过涉及可以体现中国对品质的注重、对文化的注重、对社会消费的注重、以及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对国家管制的注重。
目前还比较难把设计产业的价值纳入国家统计中去,因为如何体现设计行业的基本程序、如何向企业、向政府证明设计行业的价值。
日本企业界对于设计的认可是全世界少有的。
从消费者到政府、再到企业的决策层他们都抱有极高的认知度,把设计推到一个产业发展的前沿,拥有具体的位置。
和他们产业开发的几个高度有关,WALKMAN创造的价值是强心剂。
现在中国设计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关键是如何在今后的时间里构建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可信任合作的关系。
包括向政府解释、包括与企业进行沟通,也包括对设计师本身提出更严格的工作要求。
2、关于市场环境如何化解设计所要面临的风险问题。
企业远离设计因为他要为此付出代价、付出风险。
但对于设计师来说他的风险是短暂的,而对于企业来说他的风险是长期的所以企业很谨慎的对待这个问题。
设计风险是一个企业做设计决定时绝对要考虑的重要部分。
只有和企业站在一条线上去认真思考,才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设计发展的重要元素。
设计对企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一、设计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地;二设计做出的方案是不是最切合实际的。
另外设计本身的成本和为企业即将带来的收益是不是正向的关系,这些都是关键。
国内很多设计师的设计都是半成品,而国外的一些案例都是一直做到了市场实验到终试,之后才把设计拿出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设计。
而有很多设计案都是只是一个构想的时候就拿出来,然后把所有的风险都交给企业,我们却埋怨企业不支持设计。
设计本身是有做得不理想的地方,风险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设计是有风险的,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以通过延缓支付、分期支付、收入分配、市场机制、行业合作、产业共享来化解风险,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
好的设计环境是需要设计界、政府、企业三方共同努力的。
3、文化环境我们面临的设计最困难的一点:本身文化不相符。
欧洲的设计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设计,符合欧洲文化追求生活中优良品质的习惯,再加上欧洲这种自然环境、这种社会生活条件、所以经济一旦复苏,设计很快就变成一种很真实的需求,这种需求就会成为设计发展的动力。
而亚洲型的设计是否应该背离欧洲式的设计则在探讨之中。
台湾设计相对于大陆设计处于领先,优势在于设计产品的精致和优雅程度方面,这在大陆的设计中比较稀缺。
台湾的设计博览会上展出了一个烛台,区别于传统的方和圆的烛台的设计,这个烛台设计成花瓣型,放置的蜡烛有深浅,蜡烛燃烧的时候就成为一个绘画的过程,烛台本身不稀奇,但它提供给大家的是在蜡烛燃烧的那一刻打动你内心的一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