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
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
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
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
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
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
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
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
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
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老年人公寓,是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
老年人公寓由二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
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老年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
老年人公寓收费低廉,但数量有限。
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
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而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入老年人院,即分散在各个社区中的小型院舍。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
如,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
为帮助老年人能在家独立生活,地方政府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政府对超过65岁以上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纳税补贴,住房税也相应减少。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
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
还有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护理、换药、洗澡等。
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
如,由英国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
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另外,也有一些志愿工作可供老年人参与。
二、我国的养老服务现状
在我国,老年人的照顾一直以来主要由家庭承担,机构设施照顾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我国城市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有敬老院负责供养和照顾。
邻里间一些自发的互助行为对散居老年人的照顾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增多使老年人对照料需求总量增多。
同时,老年人的观念也在变化,一些老年人不再依靠子女而转向社会养老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社区服务开始起步,也为老年人居家照顾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性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大功能在于,它不仅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和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以解决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照顾的困难,从而对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起支撑作用。
同时,较之人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等特点,由此还可以减轻人院养老的压力。
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播要大力和重点发展。
三、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
(一)将市场化引入到我国的社会照顾服务中,重视合同在社会照顾服务市场化运作中的作用
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
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要明晰产权关系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采取多种社区照顾形式
要准确定位社区养老模式,构筑社区照顾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即以上门照顾服务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顾服务为辅的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播的照顾服务体系。
(三)发展第三部门组织的社会照顾服务,开拓提供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要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人。
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福利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
(四)突出家庭的作用
要积极探索并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既需要照顾又不愿离开家庭的要求,这样,既有效地缓解了老年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
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顾服务,这种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把家庭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五)把社会照顾服务作为促进就业的手段
加强社区老年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社区老年照顾服务人员应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
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