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门
▲平衡器:位于小触角基部丛毛中的平衡囊内,起
平衡作用。
▲嗅觉器:躯体各部分的触毛,有触觉功能,由刚
毛类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成,各附属肢边缘上的刚 毛特别发达,它们的基部神经末梢,触觉敏锐。
8.内分泌系统
虾蟹类的内分秘系统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非神 经内分泌系统组成。 ▴前者包括脑和中枢神经的神经分泌细胞,位于眼 柄内的X—器官、窦腺以及后接索器、围心器组成; ▴后者则包括Y—器官、大颚器官以及促雄性腺。
▵ 腹部(6对):腹肢扁平,如桨状,用作游泳, 称之为游泳足。 ▲低等的种类常不具腹肢。
▲高等的种类除尾节外,每节都具1对腹肢。
△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 △雄性的第一、二对内肢常变成交配器。
2.消化系统 虾是以口器附肢抱食和咀嚼。 低等的甲壳类和水蚤,其胸肢上有刚毛,用作过滤 水中的小生物(硅藻)为食。
图. 斑节对虾雌性外部形态特征
▲雄性生殖腺由精巢、输精管及精荚囊等组成。 精巢成对位于消化腺背方,心脏之前下方。 ▲雌性生殖腺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虾类的
卵巢多叶,位于消化腺背方。
▴在正常情况下,甲壳类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
式进行繁殖。螯虾交配时,雌虾仰卧水底,雄虾以螯 肢将雌虾包住(图14—11A),同时由交接肢(即腹部第 1、2对腹肢)将精荚送到雌虾腹面,粘在雌虾第4、5两 对步足间的凹陷处,雌虾产卵时也是仰卧水底,腹面 朝上,并在腹部附肢基部间分泌粘液,将精荚溶解, 并在那里进行受精(图14—11B)。
▵后接索器、围心器的神经内分泌产物主要为各种 胺类和多肽类,用于控制色素活动,促进心脏功能及 呼吸活动,此外还参与渗透压和离子调控过程。
▴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主要成分为 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其分泌在虾蟹类蜕皮之前 达到高峰,随蜕皮活动开始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9.生殖与发育
除蔓足类外,都为雌雄异体。
至喷门胃,喷门胃中有几丁质齿,形成胃磨,将食 物磨细,然后送入幽门胃。中肠担任消化和吸收养
料的作用。
3.循环系统 甲壳类动物的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开管式循环)。 包括心脏、血管和许多大小血窦。 高等甲壳类循环系统较复杂。以对虾为例,对虾的 心脏呈不规则囊状,由肌肉组成,位于胸部后端背方 的围心窦内。心脏上有四对小孔:二对在背面、一对 在前侧面和一对在腹侧面。
甲壳类消化道分:前肠(外胚层内陷)、中肠(内胚
层形成)、后肠(外胚层内陷而形成)。
如对虾的消化系统包括:
直肠在末节腹面开口
大颚之间
短管状
大而壁薄
短
口பைடு நூலகம்
食道
胃
中肠
后肠
肛门
背面具半圆形的上唇一片 腹面具二片并列的下唇
前胃:喷门部 后小:幽门部
后肠很长,在腹部背面, 末端或称直肠,具直肠腺。
食物被捕捉送入口,经大颚切断磨碎,经食道而
▵雄虾,第一对腹肢的内肢连合变成钟状交接器,第
二腹肢的内肢的内侧,具有一小型的附属肢,叫雄性 附肢,它由2节构成,末节方圆形,边缘生有粗短的刚 毛。生殖孔位于第五步足的基部。 ▵雌虾,第四和第五步足基部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个椭 圆形的雌性交接器,又称之受精囊和纳精囊。生殖孔 位于第三步足的基部内侧。
图. 斑节对虾雄性外部形态特征
⑴神经内分泌系统
①X—器官、窦腺位于虾蟹类动物的眼柄内,合称 X—器官——窦腺复合体。 ②后接索器官存在于游泳虾类,位于围咽神经分支上, 由该神经分支扩张而成,亦为神经—血器官。
③围心器多见于爬行虾蟹类,包含神经内分泌细胞、
周边神经内分泌细胞、连接神经纤维以及来自胸部和
腹部各神经分泌细胞的终端,位于围心腔内侧壁,横
△侧鳃:直接生在身体左右侧壁上。
△关节鳃:生在胸肢基节与身体相连的关节膜上。
△足鳃:生在颚或步足饿基节上。
△鞭鳃:生在附属肢基部的一部分。
5.排泄系统 甲壳类的排泄器官有两种: ▴低等的甲壳类为一对颚腺或称壳腺,每一个颚腺由 一条简单螺旋状管和末端囊组成,开口在第一颚基节 的内缘,如桡足类。 ▴高等的甲壳类: ▵幼体时排泄器官为一对颚腺; ▵成体时颚腺退化,成体为1对触角腺,其位于大触 角的基部,由囊状腺体、簿壁膀胱和排泄管组成。排 泄孔位于大触角基部的乳突簿膜上。
跨围心腔上方,处于鳃静脉周围。
⑵非神经内分泌系统
①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
在虾蟹类体内形状各异,位置亦不同。
△新对虾属种类前胃的前上支腔的一条细长形组织
为Y—器官。腺体自第二小颚基部延伸至大颚基部。
△爬行虾类的Y—器官位于大颚基部并向后延伸。
Y—器官的活动受咽下神经节神经支配。其分泌物受
6.神经系统 ▴低等的甲壳类一般在食道前方有一个脑神经节和 围绕食道神经环联结起来,从神经环的后方生出一 条腹神经索伸向身体后部。
▴高等的甲壳类神经系统和环节动物基本是相同的。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及腹神经索组成。
7.感觉器官
▲视觉器:甲壳动物有两种眼:△单眼,也叫做无
节幼体眼。△复眼,有许多小眼合并而成。
海洋底栖甲壳动物主要在软甲亚纲和蔓足亚纲,其他
亚纲大多数是浮游甲壳类,也有一小部分是底栖的。
第二节 蔓足亚纲 蔓足类的体形很奇特,与一般甲壳类的形态完全不 同.但从它的发生变态来看,成体分节具有附肢等方 面来看,很明显的属于甲完类。幼时行浮游生活,成 体则附着于他物上行固着生活。前头部的背方特别弯 曲,以第一触角附着于他物上,躯体外被以膜质外套, 或被以发达的石灰质外壳。
▴一部分鳃足类,如水蚤等,在春、夏季所产的卵,
可以不经受精而发育,即所谓孤雌生殖,到秋、冬时
再行两性生殖。
一般淡水的种类产卵数较少,海产的种类产卵数较
多。
△许多甲壳类产卵在水中。
△另外一部分甲壳类将受精卵粘附在腹部附肢上(如
沼虾、螯虾等)(图14—11c),附肢不断在水中打动使
卵得到充分的氧,此外它还有对卵的保护作用。
鳃进行呼吸。
▴高等甲壳类动物,有呼吸器官为鳃。例如对虾
的呼吸器官,鳃为细微分枝状物,由皮肤向外突出 而成半管状。鳃位于胸部两侧腔内,称为鳃腔,鳃 腔外为头胸甲的侧甲(也称鳃盖)所覆盖。
▲鳃的构造有枝状鳃、丝状鳃或叶状鳃。
△对虾类为枝状鳃 △其他虾蟹类为丝状鳃或叶状鳃。 中国对虾有25对鳃,河蟹有7对鳃。 ▲虾蟹类的鳃着生的位置不同,鳃分为四种类型。
▴虾蟹类的神经内分泌产物有抑制性激素,如蜕皮抑
制激素MIH,性腺抑制激素GIH,以及其他兴奋性神经
激素。 ▵X—器官的主要分泌物是MIH和GIH。前者抑制Y— 器官蜕皮激素的分泌,后者抑制性腺的发育。 △眼柄切除或破坏X—器官可使其分泌物减少或消除, 而使靶腺的功能充分发挥。虾蟹类眼柄切除可以促进某 些种类的蜕皮过程,并被广泛用来在人工条件下促进虾 蟹类卵巢的发育。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包括三叶虫、虾、蝗虫、蜘蛛、鲎、 蜈蚣、马陆、栉蚕等为代表的8个常见和不常见的主
要类群(图14—1),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经记载,
现存种类达一百多万种,占动物界总种数84%左右。 个体数目,往往是多得不可胜数。
其生活环境更是极其广泛,从5,500米海底到6, 000米的山峰,无论海水、淡水、土壤、地面、动植 物体内外,甚至在空气中(无脊椎动物中只有昆虫能飞 翔)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和复
▴低等的甲壳类一般生殖腺单个,位于胸部背面。 ▵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两侧发出2条输卵管,其末端开 口为生殖孔,生殖孔两侧各有一个受精囊。 ▵雄性生殖器官从精巢前端发出一条细长弯曲的输精 管,通入稍粗短的储精囊而后达精荚囊,最后由射精 管通到生殖孔。
▴高等甲壳动物,特别是十足目,雌雄异形。以对虾
为例,可根据下述特征由外部辨认:
△还有一些种类将卵藏在母体育儿囊中,卵在母体
内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来(如水蚤)。
▲甲壳类典型的发育是间接的,有几个不同的幼虫时 期: △对虾类发育过程为: 无节幼体 蚤状幼体 糠虾幼体 仔虾幼体
△河蟹发育过程为: 蚤状幼体 大眼幼体 稚蟹
二、自切与再生
虾蟹等甲壳动物,都有一种特殊自切现象。在步足之
高等甲壳类如十足目中的虾(图14—13)和蟹,身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2个部分,头5节(胚胎期出现6 节),胸8节.腹6节和1尾节。
●体节
头部(5节) 头胸部(13节) 躯体 胸部(8节)
腹部(7节)
●附肢
▴头胸部 ▵头部(5对附肢):前2对触角、2对 小颚和1对大 颚。 ▵胸部(8对附肢): ▲低等的种类形状相似,其作用为游泳或呼吸, 数目变化很大,介形虫为最少,仅2对;鲎虫 科的最多,可达到6对。 ▲在高等的种类,通常有8对,△前3对 为颚足;△后5对为步足。
基部有一折点,如遇到强烈刺激或危险时,可由此折
点自行折断,借以逃避敌害,此种自断其肢体的现象
即称为自切。
折断不久仍然能生出所遗失之部分,此现象称为再
生。再生力的强弱随对虾老幼而定,幼小者再生力较
强。
三、分类
甲壳动物共分为8个亚纲,其中常见的为6个亚纲, 包括2万多种。
常见亚纲检索表 1(10)体小,为小型的甲壳动物。腹部常没有附肢。 2(9)自由生活或寄生于鱼类。 3(8)体常延长,分节。 4(5)胸部附肢扁平,呈叶状。通常多覆一头胸甲 ……………………………………………………鳃足亚纲 5(4)胸部附肢圆筒形,分节,寄生的种类常有变化。 6(7)体通常呈圆筒形而延长,无头胸甲 ……………………………………………………桡足亚纲 7(6)体背腹扁平,呈扁圆形,背面具一盾形的头胸甲 ……………………………………………………鳃尾亚纲 8(3)体短而不分节,完全包被在两瓣头胸甲内 ……………………………………………………介形亚纲 9(2)营固着生活,体包被在一石灰质的壳内,或寄生于十足 目、软体动物……………………………………蔓足亚纲 10(1)体大,为大型的甲壳动物。通常具腹肢 ……………………………………………………软甲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