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1,3-丁二烯中的碳碳单键与一般乙烷中的碳碳单键并不相同,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键长平均化。 乙烷 1,3-丁二烯 C—C C2—C3 0.154nm 0.148nm 乙烯 1,3-丁二烯 C=C C=C 0.133nm 0.134nm
8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丁二烯的四个P轨道 可以组成四个π电子的分子轨道。
CH
CH2 Br
38% 63%
_
80℃
CH2 H
CH Br 80% CH Br 15%
CH
CH2
+
CH2 H
CH
CH
CH2 Br
CH2
CH
CH
CH2
+
HBr 40℃ CH2 H
20% CH CH2
+
CH2 H
CH
CH
CH2 Br
85%
19
思
考
为什么低温有利于1,2-加成,高温有利于1,4-加成?
1,2-加成所需的活化能较小,故反应速率较快,所以反应温度低时,以 1,2-加成产物为主。当反应温度较高时,碳正离子与溴负离子的加成是可 逆反应。由于反应温度升高后,反应物粒子的动能增大,活化能垒已不足 以阻碍反应的进程,此时决定最后产物的主要因素是化学平衡。对于两个 相互竞争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每种产物的多少决定于该产物能量的 高低。由于1,4-加成产物的超共轭效应比1,2-加成产物的超共轭效应强, 能量较低而较稳定,故生成1,4-加成产物较多。总之,低温时是速率控制 或动力学控制的反应,活化能的高低起主要作用,对1,2-加成有利;温度 较高时,是化学平衡控制或热力学控制的反应,产物的稳定性高低起主要 作用,对1,4-加成有利。
-
CH CH 2Cl
CH3
CH3
22
2、电环化反应
电环化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直链共轭多烯分子 可以发生分子内反应,π键断裂,同时双键两端的 碳原子以σ键相连,形成一个环状分子,这类反应 及其逆反应称为电环化反应。
光或热
[
]
环丁烯
23
s-顺 - 1 , 3 丁 二 烯
环状过渡态
电环化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从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两方面解释,要 求能判断碳正离子稳定性、自由基稳定 性,解释实验事实。
15
练习一、排列稳定性顺序
CH3 (1) C H 3 CHCH CHCH2 (A) CH3 CH3 CCH CHCH3 (B) CH3 CH3 CHCHCH CH2 CH3 (C) (B) > (C) > (A) > (D) CH3 C C H 2C H C H 2 (D)
1、二烯烃的分类
根据双键的相对位置将二烯烃分为三类:
隔离双键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键隔开的
二烯烃,称为隔离(孤立)双键二烯烃。
累积双键二烯烃:两个双键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二烯
烃,称为累积双键二烯烃。
共轭双键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的二烯烃,称
为共轭双键二烯烃。
4
2、二烯烃的命名
11
共轭体系类型
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
举例:
H π _ π 共轭 CH2 CH CH CH2 H H C C C H C H H
H p _ π 共轭 CH2 CH CH2
+
H H
C H
H CH2 CH CH2
H H H C C
C H
H
C
C
H CH2 CH Cl H H C C
Cl H H
σ
_
π 共轭
C CH3 CH CH2 C C
σ
_p 共轭
CH3
CH2
+
C
C
H H
12
2、共轭效应
从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的讨论指出,在其共轭体系中,四 个π电子是在四个碳原子的分子轨道中运动,这种离域的结果, 使其电子云密度的分布有所改变,从而使其内能更小,分子 更稳定,键长趋于平均化,这样由于共轭产生的效应叫做共 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共轭体系中存在的特殊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的表现 能量低,稳定。 键长平均化。电子向电子云密度低的部位转移。 交替极化。在共轭分子内存在供电子或吸电子基团,或在 外电场影响下共轭效应沿碳链传递不减弱,电荷正负极交替 分布。
H CH3 H C C
H C C H CH3 CH3 H
H C C
CH3 C C H H H CH3
H C C
CH3 C C H H
顺,顺-2,4-己二烯 或(2Z,4Z)-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或(2Z,4E)-2,4-己二烯
反,反-2,4-己二烯 或(2E,4E)-2,4-己二烯 6
H hν H CH 3 CH3 H H CH3 反 , 反 - 2, 4- 己 二 烯 H H hν CH3 顺 - 3, 4- 二 甲 基 环 丁 烯 CH3 CH3 顺 , 反 - 2, 4- 己 二 烯 H H CH3
CH3 反 - 3, 4- 二 甲 基 环 丁 烯
(B)>(C)>(A)>(D)
+ +
(2) (A) C H 2 C H
CHCH
CH2
(B) C H 2 C H
C H C H 2C H 3
(C) C H 3 C H C H 2 C H (A) > (B) > (C)
+
CH2
(A)>(B)>(C)
16Βιβλιοθήκη 练习二、完成反应H CH3 C H H CH3 C H CH CH CH3
ψ4
反键轨道
反键轨道
ψ
3
E
原子轨道
ψ
2
成键轨道
成键轨道
ψ1
丁 二 烯 π电 子 分 子 轨 道 的 能 级 图
丁二烯的分子轨道图形
9
说明: 从分子轨道图形可以看出,在ψ1轨道中π电子 云的分布不是局限在C1-C2, C3-C4之间,而是分布在碳 三、二烯烃的结构 原子的两个分子轨道中,这种分子轨道称为离域轨道, 这样形成的键称为离域键。从ψ2分子轨道中看出,C1C2,C3-C4之间的键加强了,但C2-C3之间的键减弱了, 结果,所有的键虽然都具有π键的性质,但C2-C3键的π 键的性质小些。所以,在丁二烯分子中,四个π电子是 分布在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分子轨道中,而不是分布在两 个定域的π轨道中。 原因:(1)1,3-丁二烯中碳原子sp2杂化,σC2-C3是Csp2 -Csp2形成的。碳sp2杂化比sp3杂化s轨道成分增加,电 负性增大,电子云更靠近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键能增强,键长缩短。 (2)每个碳sp2杂化,p轨道侧面交盖,形成离域大π键, 10 电子云趋于平均化,所以键长平均化。
Br C2 δ+ CH2
4
δ CH
3
-
δ+ CH
2
δ CH2
1
-
C1
+
CH2 Br CH2
CH
CH
CH3 CH3
CH2 CH2
+
CH
CH
+
CH3 CH2
H
+
C4
CH
CH
18
C3
CH2
CH
例二
CH2
CH
CH
CH2
+
B r2
CH2 Br 正己烷 氯仿
CH Br 62% 37%
CH
CH2
+
CH2 Br
CH
H H 0.148nm C C 0.134nm C 122.4° H 119.8° C H H
0.108nm H
丁二烯分子中碳原子都以杂化轨道相互 重叠或与氢的轨道重叠,形成三个C-Cσ 键和6个C-Hσ键,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 平面上,键角都接近于120º 。此外,每 个碳原子上未参与杂化的轨道均垂直于 上述平面,四个轨道的对称轴互相平行 侧面重叠,形成了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四 电子共轭体系。
二烯烃的命名与单烯相似,选取含有二个双键的最 长碳链为主链,尽量使双键的位次最低。双键的位 置要标明。
CH 3CH
C H C H 2C H
CH2
CH2
C
C H CH 2CH 3
1,4-己二烯
1,2-戊二烯
C H 2C H 3 CH 3CH CHC CH2
5
H CH 2CH 3
烯
2-乙基-1,3-戊二烯
CH3
δδδ+ CH2
δδ+ CH2
δ+ CH2
δCl
由于分子内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不平均, 且这种影响沿分子链静电诱导地传递下去,这种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 电子效应成为诱导效应(Iductive effect)。
14
4、解释一些具体问题
碳正离子稳定性 烯丙基碳正离子>3°R+ >2°R+ >1°R+ >CH3+ 自由基稳定性 烯丙基自由基>3°R· >2°R· >1°R· CH3 >·
四、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1、共轭体系(共轭平均分担之意)
概念 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且共 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 相互交盖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离域键(大键)体 系称为共轭体系。电子能够发生离域的体系称为 共轭体系。 形成条件 成键原子共平面性,共轭体系中各个σ键都在同 一平面内。 参加共轭的p轨道互相平行。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1
【教学要求】1、了解二烯烃的分类。2、掌握二 烯烃的命名法。3、理解丁二烯的分子结构及 分子轨道。4、掌握共轭效应和共轭体系的概 念。5、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反应1,4-加成和1, 2-加成以及周环反应。